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恶作?恶作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法相辞典中都找到了“什么是恶作”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恶作”的解释

  (一)梵语kaukr!tya。心所(心之附属作用)之一。与“悔”同义。为说一切有部所立七十五法之一,属不定地法,又为法相宗四不定之一。恶,即厌恶;作,即所作。即厌恶所作,于作恶事后追悔之心。俱舍论卷四对恶作一名提出三种解释,其一谓缘恶所作之事而追悔,称为恶作,即于能缘之追悔上立所缘境之名;其二谓追悔系以恶作为所依而生,故在能依之追悔上立所依之名;其三谓追悔为恶作之果,故在果之追悔上立因之名。此三解中,恶作之“恶”皆读入声,其义皆为追悔所作之恶。但恶作之性并非必为不善,不论善或不善,凡属不合情理之所作,皆称为恶作。又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七举出四句恶作,即:(一)追悔已作之恶业,(二)追悔已作之善业,(三)  追悔已作善业之未满,(四)追悔已作恶业之未满。此四句系由已作之业而说。俱舍论卷四则对于追悔未作之事,亦称为恶作,如追悔“我何故不作如是事”亦为恶作

  说一切有部认为追悔善之不作业为善之恶作,追悔不善之不作业为不善之恶作,主张恶作仅限于善与不善,而不通于无记。但据俱舍论卷四载,外方诸师中有说恶作通于无记者。成唯识论述记卷七本亦以恶作通于善、不善、无记三性。又唯识家称恶作为“悔”,其解释亦与俱舍等不同。成唯识论卷七说明“悔”即嫌恶所作之业,以追悔为性,障奢摩他为业,且“恶作”是于果上假立因之名,“悔”则系就当体而立其名者。另据成唯识论述记卷七之意,恶作之“恶”读去声,为嫌恶之意。[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十一、瑜伽师地论卷十一、显扬圣教论卷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俱舍论光记卷四、俱舍论宝疏卷四、百法问答钞卷一]

  (二)即戒律中之突吉罗(梵dus!kr!ta  )。指身体之微细恶行,有时亦包括口舌之微细恶行。[善见律毗婆沙卷九](参阅“突吉罗”3924)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恶作”的解释

  (术语)作恶事后之追悔,忏悔之心也。俱舍论四曰:“恶作者,谓缘恶作心追悔性。”唯识论七曰:“悔谓恶作,恶所作事,追悔为性。”又恶作法也。七聚之一。突吉罗罪也。

【法相辞典】对“什么是恶作”的解释

瑜伽十一卷四页云:恶作者:谓因寻思亲属等故;心生追悔。谓我何缘离别亲属。何缘不往如是国土。何缘弃舍如是国土;来到于此,食如是食,饮如是饮,唯得如是衣服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众具。我本何缘少小出家;何不且待至年衰老。或因追念昔所曾经戏笑等事,便生悔恨。谓我何缘于应受用戏乐严具朋游等时,违背宗亲朋友等意,令其悲恋、涕泪、盈目、而强出家。由如是等种种因缘,生忧恋心,恶作追悔。由前掉举、与此恶作、处所等故;合说一盖。又于应作不应作事,随其所应,或已曾作,或未曾作,心生追悔。云何我昔应作、不作,非作、反作。除先追悔所生恶作,此恶作缠、犹未能舍;次后复生相续不断忧恋之心,恶作追悔。此又一种恶作差别。次前所生非处恶作,及后恶作。虽与掉举、处所不等;然如彼相、腾跃喧动,今此亦是忧恋之相。是故与彼、杂说一盖。
二解  如悔中说。
三解  显扬一卷十页云:恶作者:谓于已作未作善不善事、若染不染、怅怏追变为体。能障奢摩他为业。乃至增长恶作为业。如经说:若怀追悔;则不安隐。乃至广说。
四解  集论一卷十页云:何等恶作?谓依乐作,应作不应作,是愚痴分,心追悔为体?或善,或不善,或无记;或时,或非时;或应尔,或不应尔。能障心住为业。
五解  五蕴论五页云:云何恶作?谓心变悔为性。
六解  广五蕴论十二页云:云何恶作?谓心变悔为性。谓恶所作,故名恶作。此恶作体、非卽变悔。由先恶所作,后起追悔故。此卽以果从因为目,故名恶作。譬如六触处,说为先业。此有二位。谓善不善。于二位中,复各有二。若善位中,先不作善,后起悔心;彼因是善。悔亦是善。若先作恶,后起悔心;彼因不善,悔卽是善。若不善位,先不作恶,后起悔心;彼因不善。悔亦不善。若先作善,后起悔心;彼因是善。悔是不善。
七解  法蕴足论八卷十四页云:云何恶作?谓心变心懊心悔、我恶作恶作性,总名恶作
八解  发智论二卷九页云:云何恶作?答:诸心燋灼懊变恶作心追悔性,是谓恶作。 - 朱芾煌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恶作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