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法界?法界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佛学常见辞汇、法相辞典、佛学次第统编、唯识名词白话辞典、阿含辞典、佛识慧集中都找到了“什么是法界”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法界”的解释

梵语dharma-dha^tu,巴利语  dhamma-dha^tu。音译为达磨驮都。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为十八界之一。据俱舍论卷一载,受、想、行三蕴与无表色、无为法,称为法界;于十二处之中,则称为法处。然十八界中其他之十七界亦称为法,故广义泛指有为、无为之一切诸法,亦称为法界。就字义而言,界有“种族生本”之义,例如山中藏有金银等种种矿脉,一身之中具足眼等诸法,各各自类相续而生。又界或为“种类各别”之义,即诸法的自性各异之意。

  于华严宗,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举出法界有如下三义:(一)生圣法之因,(二)诸法之真实体性,(三)诸法各持分齐,可区别相状。亦即指真如或指一切诸法。同时,依普贤行愿而入之法界,计有有为法界、无为法界、亦有为亦无为法界、非有为非无为法界、无障碍法界等五门之义,故立法法界、人法界、人法俱融法界、人法俱泯法界、无障碍法界等五重之别。法界之种类固然繁多,然一切终归于一真法界,此即诸佛众生本源之清净心,亦称为一心法界、一真无碍法界

  若自现象与本体观之,则可分为四义,称为四法界:(一)法指万法,界谓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乃构成一千差万别之现象界,称为事法界。(二)诸法之现象虽繁多,然其真实体性则常住不变,平等一如,超越语言文字,为寂然圣智之境,称为理法界。(三)所有现象界与本体界具有一体不二之关系,其一一之法,相即相入,一与多无碍,法尔圆融,称为理事无碍法界。(四)一切现象界互为作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称为事事无碍法界。此外,就法界之当相而言,一切法互为一体化(相即),其作用互和无碍(相入),故说事事无碍、重重无尽的缘起,称为法界缘起。观此种法界之构造,即称法界观。

  密教以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为法界之体性,谓此为大日如来之三摩耶身。其宫殿称为法界宫,其定位称为法界定,其印称为法界定印,其加持力称为法界加持。并说五智五佛,以大日如来表示法界体性智。此外,万法宛然悉具,称为多法界。然差别之万法由理平等之立场而言,乃归于无相全一,此即一法界,合多法界称为一多法界。若配于金刚界与胎藏界等两部而加以说明,金刚界为智差别之多法界,胎藏界为理平等之一法界。自修行言之,修行至菩提之上转门为多法界,而化他之下转门乃从菩提之极果教导众生之作用,为一法界。由于两部之大经(大日经与金刚顶经)具有上下两转,故兼含一多法界;然金刚顶经系之金刚智以多法界为表,大日经系之善无畏则反以一法界为表,然而两师俱师事龙智,乃系传承相同之一多法界,  故其内证为一。

  此外,天台宗以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十界,总称为十法界。此系由各相差别的分齐之义而言。又法界亦为诸法实相十二名之一,十二名即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杂阿含经卷十六、大宝积经卷二十三被甲庄严会、大般若经卷三六○、旧华严经卷一、卷三、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大乘起信论、辩中边论卷上、菩提心论]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法界”的解释

  (术语)梵名达磨驮都Dharmadh&amacron;tu,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一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是为严家所判四种法界中之事法界,台家约于俗谛释十法界之时即此义也。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起三界业果。”止观五曰:“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滥,故言十法界。”同辅行曰:“言法界者,法即诸法,界谓界分,相不同故。”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法界者十界依正也,尘沙者喻其多。”行事钞上之一曰:“法界尘沙。”[囗@又]界者,边际之义,法者极法之边际之言,言广大深远无过于此之语。如言法界万灵,周遍法界等也。止观三曰:“出法界外何处更别有法?”同五曰:“当知法界外,更无复有法而为次第也。”四教仪集注半字谈五曰:“穷事边际云法界。”往生要集上曰:“周遍法界,拔苦众生。”又曰:“佛光明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约理而言,法相华严之释意,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界者因之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义,是为诸法所依之性故。又诸法同一性故名法界。唯识述记九末曰:“三乘妙法,所依相故,名为法界。”胜鬘经宝窟下末曰:“法界者,界即境界。即是因义,圣人四念处等,皆取此性作境故。”探玄记十八曰:“界有三义:一是因义,依生圣道故。摄论云:法界者一切净法因故。又中边论云:圣法因为义故,是故说法界。二是性义,谓是诸法所依性故,此经上文云法界法性,并亦然故也。三是分齐义,谓诸缘起相不杂故。”是四种法界中理法界之义也。严家台家更指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谓之法界。大乘止观曰:“法者法尔故,界者性别故,以此心体法尔具足一切法,故言法界。”四教仪集注半字谈五曰:“性恶融通曰法界。”止观五曰:“又此十法,一一当体皆是法界,故言十法界。”是四种法界中之事事无碍法界也。又支配于因果之理之法相范围名为法界。佛为超脱此范围者,故佛独屹立于法界之外。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于一法界有三界报。一切有为法,若凡若圣,若见着,若因若果,不出法界,唯佛一人在法界外。”又十八界之一。意识所缘之境云法界,即六尘中之法尘也。此中总该有为无为之一切法以悉为意识之所缘也。行宗记二下曰:“法尘一界,兼通色心。”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法界”的解释

  1.法者诸法,界者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称法界。2.法者诸法,界者边际之义,穷极诸法的边际,故称法界。3.法者诸法,界者性之义,诸法在外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故称法界。4.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故称法界。 - 陈义孝编

【法相辞典】对“什么是法界”的解释

  瑜伽九十四卷三页云:等说一切事法增上名句文身,名为法界
  二解  如十八界由六种分别中说。
  三解  辩中边论上卷七页云:由圣法因义,说为法界。以一切圣法,缘此生故。此中界者,卽是因义。
  四解  集论一卷十三页云:何故真如名为法界?一切声闻独觉诸佛妙法,所依相故。
  五解  集论一卷十三页云:又若五种色,若受想行蕴,及此所说八无为法,如是十六,总名法界
  六解  佛地经论七卷三页云:能为一切善法所依,假名法界
  七解  大毗婆沙论七十一卷十七页云:问:法界云何?答:诸法为意已正当了,是名法界。已为意了者:谓诸法界,已为过去意界所了。正为意了者:谓诸法界、正为现在意界所了。当为意了者:谓诸法界。当为未来意界所了。问:法界为有彼同分不?答:无。所以者何?以无有法、非去来今无量意识所了别故。有意识起,一剎那中,唯除自性相应俱有,了别所余一切法故。问:余十七界,亦是意识所了别境,应皆是同分;便无彼同分。如何说有彼同分耶?答:余十七界,不依意识立为同分及彼同分。但依各别根境相对。谓眼对色,色对眼;乃至身对触,触对身。
  八解  品类足论二卷十四页云:法界云何?谓法为意已正当了。 - 朱芾煌

【佛学次第统编】对“什么是法界”的解释

  法界即名达磨驮都,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二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即事法界也。约理而言,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界者因之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义,是为诸法所依之性故。又诸法同一性故,名为法界,是即理法界也。 - 明·杨卓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对“什么是法界”的解释

指意识所缘对象的所有事物。为十八界之一。《俱舍论》卷一载,受、想、行三蕴与无表色、无为法,称为法界;于十二处之中,则称为法处。然十八界中其他之十七界亦称为法,故广义的法界,泛指有为、无为之一切诸法。若自现象与本体观之,则可分为四种法界:一、法指万法,界谓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乃构成一千差万别的现象界,此称为事法界。二、诸法的现象虽繁多,然其真实体性则常住不变,平等一如,超越语言文字,为寂然圣智之境,此称为理法界。三、所有现象界与本体界具有一体不二之关系,其一一之法,相即相入,一与多无碍,法尔圆融,此称为理事无碍法界。四、一切现象界互为作用,一即一切,一切即重重无尽,事事无碍,此称为事事无碍法界。 - 于凌波居士著

【阿含辞典】对“什么是法界”的解释

1.法的要素(特性);正法(缘起、四圣谛)的持续存在。2.法的范围。(参看「法」) - 庄春江居士编

【佛识慧集】对“什么是法界”的解释

有两种解释:

  一就是言。法是诸法,界是分界,诸法的分界各各不同,名为法界。但是一法名为法界,而总该万法,也可以称为一法界

  二就理言,真如的理性,名为法界,故法界即是诸法所依之性,又诸法又同一性,故名法界

- 梵心居士编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法界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