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apra^pti。即不使法成就,称为非得。为“得”之对称。乃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非得有不获、不成就二位,即所非得之色法、心法已得而未失者,或于未曾得之法起能非得之非得法,远离或不使其接近所非得之法而令其不属有情之作用,至“未来生相位”,称为不获;至“现在住相位”,则称不成就。
非得有三种:(一)法前非得,谓法虽在未来而未得,乃是现在正生起;例如就凡夫之无漏智而言,其无漏智虽在未来,今突远离,非得乃现起。(二)法后非得,谓法入过去而非现正生起;例如就圣者之烦恼而言,圣者之烦恼既已断除,故其烦恼在过去已落谢,而非得现起。(三)非前后非得,此乃无为法上之“非得”。非得之法必定不与任何法同时俱起;盖若一法现前生起,必引附其能得之法亦现前生起;如于此时有“非得”现起,则恰如明闇同时存在而堕于不合理。[俱舍论卷四、卷二十一、入阿毗达磨论卷下、大毗婆沙论卷一五八、卷一五九、品类足论卷一辩五事品](参阅“得”4548)
(术语)使法于吾身获得成就之一种实物,名为得。反之而使法自吾身舍离间隔之一种实物,名为非得。假令断烦恼,则所断之烦恼与我身之间,生一种之非得,以间隔二者,故烦恼永不能会于吾身也。是为俱舍论之法相。彼七十五法中不相应法摄得与非得。梵Apr&amacron;pti。
大毗婆沙论一百五十七卷十一页云:已随本文辩诸得相,当更随义显诸非得。若法、有得;彼法、有非得。若法、无得;彼法、无非得。获、成就,非获、非成就,说亦尔。由此一切有情数法,及择灭、非择灭,有得、非得,有获、非获,有成就、非成就。一切非有情数法、及虚空、无为、则皆无有得非得等。又于自相续法,有得有非得等。于他相续法,无得非得等。此中过去未来法,各有三世非得。现在法,惟有过未二世非得。以可成就法,在现在世,必成就故。得与非得,更互相违,不俱起故。善不善无记法非得,皆惟无记。三界法非得,皆通三界。学无学非学非无学法非得,皆惟非学非无学。见所断修所断不断法非得,皆惟修所断。是谓非得略毗婆沙。如彼广说。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