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公案?公案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佛学常见辞汇、俗语佛源中都找到了“什么是公案”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公案”的解释

  本义为官府中判决是非之案例。禅宗将历代高僧之言行记录下来,作为坐禅者之指示,久之亦成为一种思考之对象,或修行坐禅者之座右铭。此种言行录一如政府之正式布告,尊严不可侵犯,又可启发思想,供人研究,并作为后代依凭之法式,故称公案。此一风气倡始于唐代,至宋代大行。

  一般以公案之总数约计一千七百则,然实际未必真有一千七百之数,且通常所用者约仅五百则而已,其余或重覆,或较乏参究价值。禅宗最初仅有独家语录,其后语录之书日伙,遂有编选汇辑成公案之书,其中以碧岩录、从容录、无门关、正法眼藏、景德传灯录等五灯录,及人天眼目、指月录、续指月录等为着。此外,公案中大多有一个字或一句话供学人参究之用者,称为“话头”。如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答:“无!”此一对话即为一则公案,而“无”字即是话头。参禅时,对公案之话头下工夫,称为参话头;师家以言语示予学人之公案,称为话头公案。通常而言,公案不可以逻辑推理或一般常识来解释,此盖因禅家之精神乃超越言诠、思量者,故师家每藉公案之“非逻辑性”来触发学人分别意识之外的深层直觉,以帮助学人体证真性。又公案之重要涵义有五:(一)作悟禅之工具,(二)作考验之方法,(三)作权威之法范,(四)  作印证之符信,(五)作究竟之指点。[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卷十一上、碧岩录三教老人序、第一则、第四则]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公案”的解释

  (术语)禅家应于佛祖所化之机缘,而提起越格之言语动作之垂示也。后人称之,名为公案。又曰因缘。公案者,公府之案牍,即律令也。至严而不可犯者,可以为法。可以断是非。从上佛祖之垂示,是宗门之正令,以判迷悟者类之。故彼拟名公案。所谓千七百则是也。碧岩九十八则评唱曰:“古人事不获已,对机垂示。后人唤作公案因缘。”同种电钞曰:“至理绝言,唯对迷机,故不获已而假言说以显道,后人将彼垂示语作公案也。”山房夜话上曰:“公案乃喻公府之案牍也,法之所在而王道之治乱实系焉,公者乃圣贤一其辙,天下同其途之至理也。案者乃记圣贤为理之正文也,凡有天下者未尝无公府,有公府者未尝无案牍。(中略)夫佛祖机缘,目之曰公案亦尔。”碧严集三教老人序曰:“祖教之书谓之公案者,唱于唐而盛于宋,其来尚矣,二字乃世间法中吏牍语。”云栖正讹集曰:“公案者,公府之案牍也。所以剖断是非,而诸祖问答机缘,亦只为剖断生死,故以名之。”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公案”的解释

  禅家指点学人,在言语或动作上的垂示,叫做公案。 - 陈义孝编

【俗语佛源】对“什么是公案”的解释

  本意是官府断案的公文案牍。禅宗认为历代宗门祖师典范性的言行可以判别学人的是非迷悟,故亦称公案。明·株宏《正讹集》指出:“公案者,公府之案牍也,所以剖断是非。而诸祖问答机缘,亦只为剖断生死,故以名之。”禅宗自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然而从唐代始,禅门各宗就传诵着许多祖师言行和内省经验,后来陆续记载在各类语录和灯录中。如风幡、立雪、柏树子、西来意、拈花微笑、当头棒喝等,均烩炙人口。“公案”被视为禅门传法的“血脉”,祖师“直指”的法门。其作用在于对机开示,打破情识之网,进而悟入“无分别智”。正如宋·圆悟《碧岩录》第九八则评唱指出:“古人事不获已,对机垂示,后人唤作公案因缘。”禅宗的公案号称有千七百则。如果仅在字面上兜来兜去,不去悟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那未公案便成纠缠的葛藤了。“公案翻腾旧葛藤”(元·耶律楚材《和裴子法韵》诗),这是不足为训的。公案不但有一针见血的机锋和理趣,而且还有诙谐活泼的语言和简洁生动的情节,对话本和公案小说的发展有其影响。此外,公案在俗语中亦指一桩事件或纠葛,如谓:了却一桩公案。(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公案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