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一卷。隋代天台智顗述。又称观经疏、观无量寿经疏、观经天台疏、天台观经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为观无量寿佛经之注释书。内容初立五重玄义,以阐释经名。次判观无量寿佛经系以心观为宗旨,以实相为体,以生善灭恶为用,为菩萨藏之顿教所摄。复次随文作释,且以十六观悉为定善。
自宋代四明知礼就本书而着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以举扬其旨趣以来,本书成为天台五小部之一,亦被视作天台教学之要书。然据近代学者从内容上考定,疑其为后人之伪作,指出书中所列五重玄义之文,引载自智顗之金光明经疏卷一;而于随文解释中,又摘录净影慧远之观无量寿经义疏所说,故推断为伪作。
本书之注释书有:观无量寿佛经记一卷,唐代法聪述;观无量寿佛经融心解一卷,宋代知礼述。[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一、佛祖统纪卷二十五]
(二)凡四卷。又称观无量寿经疏。乃唐代善导就观无量寿佛经所作之注释书。(参阅“观无量寿经疏”6968)
Guanwuliangshoufuojingshu
佛教经典《观无量寿经》的注释书。亦称《观经疏》、《证诚疏》或《四帖疏》。唐善导集记。4卷。此书由玄义分、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四部分组成。称“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皆可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极乐净土。把称名念佛作为“正业”,而把读经、礼拜、赞叹、观察作为“助业”,认为“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死后均可往生净土。其特点是:①辨《观无量寿经》的宗体不同。以观佛三昧二义为宗,一心回向发愿往生净土为体;②显示往生的门路不同。即经中所说定、散二门,本书以十六观的前第十三观为定善,后三观为散善,定善是韦提希启请,散善是佛陀自说;③净土的果体不同。众生所生的净土和所见的弥陀佛身,本书认为是报身报土,并主张凡夫身可以带业往生;④指出须要发三种心。即若有众生愿生净土者,发三种心即得往生;一为至诚心即真实心,二为深心即深信心,三为回向发愿心;⑤指出念佛的因缘有亲缘、近缘、增上缘三种;⑥说明二类净业。一类是依据净土三经一论所说,为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五行。其中称名行,即念佛名号,念念不舍而入正定(心系一境),名为正业;其余读诵、观察等四行作为回向,名为助业。这两种业称正行。此外种种散善又成一类,称杂行。
此书传入日本后,注疏甚多。著名的有净土宗良忠的《观经四帖疏传道记》15卷,证空《观经四帖疏他笔钞》10卷,智圆《观经四帖疏私聚钞》16卷,显意《观经四帖疏楷定记》36卷、《观经四帖疏疑端》4卷,南楚《观经四帖疏重笠钞》12卷,圆慈《观经四帖疏西山康永钞》3卷,了音《观经四帖疏六角钞》8卷,立信《观经四帖疏深草钞》10卷,贞凖《观经四帖疏新记》16卷等;净土真宗的义教《观经四帖疏讲录》14卷,慧然《观经四帖疏显彰记》11卷,严藏《观经四帖疏证定诀》10卷,自牵《观经四帖疏证定钞》26卷,僧朗《观经四帖疏记》10卷,普行《观经四帖疏私记》7卷,了空《观经四帖疏郢匠记》16卷,僧睿《观经四帖疏义疏》4卷,月筌《观经四帖疏会解》22卷,深励《观经四帖疏讲义》20卷等。(高振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