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龟藏六?龟藏六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藏法数中都找到了“什么是龟藏六”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龟藏六”的解释

  据法句譬喻经卷一载,昔时,有一道人在河边树下学道,然十二年中妄念不除,六根贪染不止,难以入道,佛遂化作沙门以度之,并以龟为护命而缩藏头尾四足于甲壳中之行动,比喻众生收摄眼、耳等六根而不为外界六尘所危害。又于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八详加阐释,即:(一)龟以头藏于甲壳中,比喻众生收摄眼根,不令观色,则不为一切色尘所危害。(二)龟以前左足藏于甲壳中,比喻众生收摄耳根,不令闻声,则不为一切声尘所危害。(三)龟以前右足藏于甲壳中,比喻众生收摄鼻根,不令闻香,则不为一切香尘所危害。(四)龟以后左足藏于甲壳中,比喻众生收摄舌根,不令尝味,则不为一切味尘所危害。(五)龟以后右足藏于甲壳中,比喻众生收摄身根,不令觉触,则不为一切触尘所危害。(六)龟以尾藏于甲壳中,比喻众生收摄意根,不令知法,则不为一切法尘所危害。

  上记之外,阿含经、涅槃经等亦有此类譬喻,皆用以警戒修行者应自行摄心,密藏妄想,不令敌害魔障等所侵。杂阿含经卷四十三(大二·三一一下):““过去世时,有河中草,有龟于中住止。时有野干,饥行觅食,遥见龟虫,疾来捉取,龟虫见来,即便藏六,野干守伺,冀出头足,欲取食之。久守,龟虫永不出头,亦不出足,野干饥乏,嗔恚而去。诸比丘!汝等今日亦复如是知,魔波旬常伺汝便,冀汝眼着于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念法,欲令出生,染着六境。是故,比丘!汝等今?日常当执持眼律仪住,执持眼根律仪住,恶魔波旬不得其便,随出随缘;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于其六根,若出若缘,不得其便,犹如龟虫,野干不得其便。”尔时,世尊即说偈言:“龟虫畏野干,藏六于壳内,比丘善摄心,密藏诸觉想,不依不怖彼,覆心勿言说。””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龟藏六”的解释

  (譬喻)人之六识,譬如龟之藏六支也。杂阿含经四十三曰:“过去世时,有河中草,有龟于中住止。时有野干,饥行觅食。遥见龟虫,疾来捉取。龟虫见来即便藏六,野干守伺,冀出头足,欲取食之。久守龟虫,永不出头,亦不出足。野干饥乏,嗔恚而去。诸比丘汝等,今日亦复如是。(中略)尔时世尊,即说偈曰:龟虫畏野干,藏六于壳内。比丘善摄心,密藏诸觉想。”又见涅槃经一。

【三藏法数】对“什么是龟藏六”的解释

  [出法句譬喻经]  佛在世时。有一道人。在河边树下学道。十二年中想念不除。六根贪染。曾无宁息。不能入道。佛知其可度。化作沙门。至彼寄宿。须臾月明。有龟从河中出。来至树下。复有水狗。饥行求食。便欲啖龟。龟乃缩其头尾及与四足藏于甲中。遂不能啖。于是道人问沙门曰。此龟有护命之铠。水狗不能加害。沙门答云。吾念世人。不如此龟。不知无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即说颂曰。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 明·一如等 撰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龟藏六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