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用语。原指头脸为灰土所污之意;于禅林中,藉以形容修行者悟道之后,为济度众生而甘愿投身于群众之中,不顾尘世之污浊。与“和光同尘”、“拖泥带水”之意略同。然一般所谓之“灰头土脸(面)”,则含有不光彩、颜面无光,或不事修饰、奔波劳顿的样子。[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归宗寺怀恽条、碧岩录第四十三则、圜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二]
(杂语)修行悟道之后,为济度众生能投尘中,不顾自己之污秽也。如言和光同尘,拖泥带水。碧岩录四十三则之颂评曰:“曹洞下有出世不出世,有垂手不垂手。若不出世,则目视云霄。若出世,便灰头土面。目视云霄,即是万仞峰头。灰头土面,即是垂手边事。有时万仞峰头即是灰头土面。”
犹言蓬头垢面,形容肮脏相。如宋·葛长庚《菊花新》词云:“灰头土面,千河水,把我如何洗。”也写作“灰头土脸”。或引申为晦气相。如《醒世姻缘传》第十四回:“晁大舍送了珍哥到监,自己讨了保,灰头土脸,瘸狼渴疾,走到家中。”此语出于禅宗。大乘佛教指出,修行成就后,还要发大悲心,返回尘世中去救度众生。灰头土面即指应众生缘而化现的凡夫形象。如宋·圆悟《碧岩录》第四三则:“若不出世,则目视云霄;若出世,便灰头土面。目视云霄,即是万仞峰头;灰头土面,即是垂手边事。”禅宗又提倡“随缘任运”、“无修为修”的方式,把吃饭穿衣、斫柴兆水都视为佛法,内外打成一片。灰头土面在禅宗那里有时也含有真人不露相的意思。如《五灯会元》十八:“个汉灰头土面,寻常不欲露现。”(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