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指江西与湖南,或指扬子江(长江)与洞庭湖,或指三江(湖北荆江、江苏松江、浙江省浙江)与五湖(江西鄱阳湖、湖南青草湖、湖南洞庭湖、江苏丹阳湖、江苏太湖)。盖“江湖”之用语,最早系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中之“不如相忘于江湖”一语。
然在禅林中,则称云游四海之僧众(云水僧)为江湖。盖于唐代时,江西有马祖道一,湖南有石头希迁,此二师同时大树法幢,德声享誉四方,马祖道一大振禅风,其下乃有临济、沩仰、黄龙等法流之演化;石头希迁亦广布法化,其下乃有曹洞、云门、法眼等道法之流布。当时天下僧众广集,多以参游二师门下为要,故依地名而称参学之僧众为江湖僧、江湖众,略称江湖。此外,因参游之僧众多为行脚于三江五湖,周游天下者,因此亦称之为江湖。又云水僧举行之结制安居,称为江湖僧会、江湖会,亦可略称为江湖。又僧堂亦称为江湖道场、江湖寮;师家则称江湖名胜禅师。另庆贺晋山之疏文,称为江湖疏或江湖友社疏;此疏若由东藏主宣读,称为东江湖疏;若由西藏主宣读,则称为西江湖疏。
此外,“江湖”一语尚有多种意义:(一)据禅林象器笺第六类称呼门载,江湖,指长江与洞庭湖。禅士若散处于名山大刹之外,而居于江上湖边者,称为江湖人;不出世为名山大刹之住持者,聚会在一处,称为江湖众。(二)指世间,如汉书中之“甚得江湖间民心”。又对朝廷而言,则指隐士之所居,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之“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三)一般通俗之称呼,浪迹四方谋生活者,称为走江湖、跑江湖;阅历丰富之人则称为老江湖;亦有转称专以诈术敛财为业者,如江湖术士、江湖郎中等。[宿曜经卷上定宿直品、敕修百丈清规卷上住持章、尊祖章、景德传灯录石头章、禅林象器笺第二十二类文疏门]
(杂语)江西湖南之义,为昔时禅风极盛之处。由此而泛指禅徒曰江湖。传灯录石头章曰:“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往来幢幢并凑二大士之门。”然象器笺五曰:“忠曰:江湖二水名也(文选注),今言江湖者,江外湖边本是隐沦士所处。如莲社高贤传周续之曰:心驰魏阙者,以江湖为桎梏。骆宾王序曰:廊庙与江湖齐致。范希文严先生祠堂记曰:既而动星象,归江湖是也。故禅士散处名山大刹之外,江上湖边,此为江湖人。或不出世为名山大刹住持者。聚会在一处亦为江湖众也。然相传以江西马祖湖南石头往来幢幢为解。此说浸染学家肺肠,欲浣灌之难矣。”案江湖二字,庄子大宗师曰:“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佛家本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