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见惑?见惑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佛学常见辞汇、佛学次第统编中都找到了“什么是见惑”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见惑”的解释

  见道所断惑(梵dars/ana  -ma^rga-praha^tavya^nus/aya  )之略称。又作见烦恼、见障、见一处住地。指在见道时所断灭之惑。修道时

所断灭之惑,则称修惑(或思惑)。俱舍宗以执迷于四谛理之迷理惑为见惑,执迷于现象事物之迷事惑为修惑。唯识宗以见惑为后天之烦恼,称为分别起,系因邪师或邪教等诱导,而于心上生起者;修惑为与生俱来,而自然产生之先天性烦恼,称为俱生起(表一)。此外,以见思二惑为空观能断之烦恼,故天台宗立此二惑,而与尘沙惑、无明惑并称三惑。其中,见思惑因对三界内之事物而起,能招感三界之生死(即迷的生存),故称界内惑。并以其共通三乘所断之烦恼,故亦称通惑。



  (一)据小乘俱舍宗,见惑凡八十八种,称为见惑八十八使(表二)。即见道所灭之根本烦恼有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钝使(贪、嗔、痴、慢、疑)等十惑。于见道观三界之各四谛,其所断之见惑各各不同,即于欲界苦谛所断有十使;集、灭二谛所断各有七使(除五利使中之身见、边见、戒禁取见);道谛所断有八使(除五利使中之身见、边见),共断三十二使。于色界、无色界各四谛所断皆如欲界,然各谛之下又除嗔使,故各断二十八使。色界、无色界共计断五十六使,故三界共计断八十八使。复次,十惑中,小乘以贪、嗔、痴、慢四者通于见修二道所断,疑与五见,则唯为见所断,说修惑有八十一种,称为修惑八十一品(表三)。即修道时所灭之根本烦恼计有十种,在欲界有贪、嗔、痴、



慢,在色界、无色界各有贪、痴、慢。若以此十种配合九地,更依烦恼之强弱来分,则由上上品至下下品九种,共为八十一品。见惑八十八使与十种修惑,合称九十八随眠。

  (二)大乘唯识宗以十惑中之贪、嗔、痴、慢、身见、边见六者通于见修二道所断,其余四者唯为见所断,而说见惑有一一二种,即欲界之四谛下各有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十惑,共为四十惑;色界、无色界各四谛下各除嗔,而为九惑,合为七十二惑,故

三界合计一一二惑。修惑有十六种,即于欲界有贪、嗔、痴、慢、身见、边见等六惑;色界、无色界则各除嗔而为五惑,合为十惑,三界合计十六惑。见思二种,总计共有一二八根本烦恼(表四)。[俱舍论卷十九、成唯识论卷六、杂阿毗昙心论卷四、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六、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六十五、成唯识论述记卷六下、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五末、摩诃止观卷五下、俱舍论光记卷十九](参阅“九十八随眠”126、“见道”3000、“修惑”4047)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见惑”的解释

  (术语)见见思条。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见惑”的解释

  二惑之一,即见解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是。见惑品数,小乘俱舍立八十八,大乘唯识立百十二。 - 陈义孝编

【佛学次第统编】对“什么是见惑”的解释

  见惑前文已叙,兹再述其概要。谓见惑有八十八使,所谓一身见、二边见、三见取、四戒取、五邪见、六贪、七嗔、八痴、九慢、十疑。前五是为五利使,后五是为五钝使。此十使历三界四谛下增减不同,成八十八。谓欲界苦十使具足,集、灭、各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道谛八使,除身见边见。四谛下合为三十二,上二界四谛下,余皆如欲界。只于每谛下除嗔使,故一界各有二十八。二界合为五十六,并前三十二,合为八十八使也。 - 明·杨卓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见惑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