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dus!kara-carya^ 或tapas。即断除肉体欲望,堪忍诸种难忍之苦行。主要指印度诸外道为求生天而行诸苦行。佛教之苦行,称为头陀。依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六载,诸外道之苦行有自饿法、投渊赴火、自坠高岩、常翘一脚、五热炙身、常卧于灰土、棘刺、编椽、树叶、恶草、牛粪等之上;又有受持牛戒、狗鸡雉戒、以灰涂身、长发为相等诸多苦行法。而现今印度教徒犹有修此类惨痛之苦行,以期生天者。
释尊修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麦,终乃觉悟苦行非圣道,纵受天报,仍在轮回,未得解脱,故断然中止苦行。然佛本生谭及诸经论所载之种种勤苦修行,或施舍国城妻子,或抉眼与人,或割肉喂鹰,或投身饲虎,或截头首、捐髓脑等,所谓六波罗蜜之行,乃属菩萨利他大悲之圣行,自不同于外道无益之苦行。至后世,佛教中之布施、慈悲等,以佛道为目的之难行、荒行,均称苦行。又寺内之净人,亦称苦行。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大五一·四三三中):“本寺厨中有二苦行,曰寒山子、拾得。”[大智度论卷八、卷十六、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法苑珠林卷八十三]
(术语)梵语Du&sdotblw;kara-carya又Tapas,又常曰难行苦行,敢为身所难堪之诸种行也。主指佛法以外外道所教之行业。以苦行为出离解脱之道,此思想印度多行之者。观世尊六年苦行之事迹可知。至后世,佛教中之荒行亦云苦行。[囗@又]寺内之净人谓之苦行。传灯录(丰干章)曰:“本寺厨中,有二苦行:曰寒山子、拾得。”宋高僧传(常誉传)曰:“乃礼归宗寺禅师,充苦行焉。”
很艰苦的修行方法。 - 陈义孝编
古印度有不少宗教徒风行禁欲苦行。如佛经上提到的“六师外道”中的尼乾子外道亦称“苦行外道”。当时实施苦行的内容有:裸体、拔发、涂灰、自饿、投渊、赴火、自坠、寂默、鸡犬戒、卧冢间等,佛教斥为“无义苦行”。佛教既反对纵欲,也反对无意义的苦行,而提倡不偏不倚的“中道”。释迦牟尼成道前,曾在著名的苦行林中作了六年苦行,结果形体枯瘦,并未获得觉悟和解脱,最后毅然放弃了苦行生涯。《释氏西域记》谓:“尼连水南注,恒水,水西有佛树,佛与此苦行,日食糜六年。”即指此事。当然,适当的“苦行”,包括生活俭约、勤于劳作等,可以抑止放逸、贪欲和名利心等,也是值得赞许的。南传佛教提倡的“头陀行”,即僧人行脚乞食,便是一例。又如《高僧传·昙无竭》载:“幼为沙弥,便修苦行,持戒诵经。”勤苦或舍身为人的僧人称为“苦行僧”或“苦行头陀”。宋·洪迈《夷间乙志·法慧燃目》记载:“绍兴五年大旱……苦行头陀潘法慧者,默祷于佛,乞焚右目以施。即取铁弹投诸火,煅令通红,置眼中,燃香其上。香焰才起,行云满空,大雨倾注,阖境沾足。”此外,佛寺专事劳作的净人(未出家者)也称“苦行”。如《景德传灯录·丰干》:“本寺厨中,有二苦行,曰寒山子、拾得。”今亦以“苦行僧”比喻生活及其清苦的人。如:他为了事业,四十多岁还不成家,放弃了一切娱乐,足不出户,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瑜伽三十四卷十四页云:如是由证成道理及修增上故,于无常行得决定已;从此无间,趣入苦行。作是思惟:如是诸行,皆是无常。是无常故;决定应是有生法性。如是诸行,既是生法;卽有生苦。既有生苦;当知亦有老病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如是且由不可爱行,趣入苦行。如是复于有漏有取,能顺乐受一切蕴中,由结缚行,趣入苦行。所以者何?以于爱等结处,生爱结等;于贪等缚处,生贪等缚;便能招集生老病死,愁悲忧苦,一切扰恼,纯大苦蕴。如是复于有漏有取顺非苦乐一切蕴中,由不安隐行,趣入苦行。所以者何?有漏有取顺非苦乐一切诸蕴,粗重俱行,苦乐种子之所随逐;苦苦,坏苦,不解脱故;一切皆是无常灭法。如是行者,于能随顺乐受诸行,及乐受中,由结缚行,趣入坏苦。于能随顺苦受诸行,及苦受中,由不可爱行,趣入苦苦。于能随顺不苦不乐受诸行,及不苦不乐受中,由不安隐行,趣入行苦。如是由结缚行,不可爱行,不安隐行,增上力故;于三受中,作如是说:诸所有受,皆悉是苦。如是名为由无常行作意为先,趣入苦行。
二解 瑜伽八十一卷七页云:苦行者:谓露形无衣;如是等类,乃至广说。 - 朱芾煌
苦行常曰难行苦行,谓敢为身所难堪之诸种行,又谓艰难之行法也。专以苦行为出离解脱之道,本属外道,但佛教行者,于正法之下,亦须修习种种之难行苦行也。 - 明·杨卓
一种很艰苦的修行方法。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