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漏智次第断除修惑之际所修厌下欣上之观法。三界分为九地,比较上地与下地,下地为粗、苦、障,故观而厌之;上地为静、妙、离,故观而欣之。依此欣上厌下之力,可次第断除下地之惑,故又称欣厌观。
有部主张,行者入见道之前,可以六行观断除修惑之一分,而入于见道。据俱舍论卷二十四载,于无间道时,缘自地(自己现在之境位)与次下地之诸有漏法,观粗、苦、障等三行相之一;于解脱道中,缘次上地之诸有漏法,观静、妙、离等三行相之一,如是则可断除次下地之惑。合其上下,共须观六行相,故称六行观。
另据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五所载,厌下地之苦、粗、障,欣上地之胜、妙、出,依此六法修行,是为六行观,其一一之观法为:(一)厌粗观,思惟欲界五尘能起众恶,是为因粗。而此身为屎、尿等三十六种臭秽之物所成就,是为果粗。粗因粗果,皆须厌恶。(二)厌苦观,思惟身中所起心数缘于贪欲,不能出离,是为因苦。而欲界报身常受饥渴寒热、病痛刀杖等种种所逼,是为果苦。苦因苦果,皆须厌恶。(三)厌障观,思惟烦恼障覆真性,是为因障。而此身质碍,不得自在,是为果障。因障果障,皆须厌恶。(四)欣胜观,厌恶欲界下劣贪欲之苦,欣喜初禅上胜禅定之乐。(五)欣妙观,厌恶欲界贪欲五尘之乐,心乱驰动,欣喜初禅禅定之乐,心定不动,是为因妙。厌恶欲界臭秽之身,欣喜受得初禅之身,如镜中像,虽有形色,无有质碍,是为果妙。因妙果妙,皆可欣喜。(六)欣出观,厌恶欲界烦恼盖障,欣喜初禅心得出离,是为因出。厌恶欲界之身质碍不得自在,欣喜初禅获得五通之身自在无碍,是为果出。因出果出,皆可欣喜。
依此上下对望之欣厌力,能断下八地之惑,不能断第九地(有顶地)之惑。断有顶地之惑,必依观四谛之无漏智,因无漏智势力强,能对治自地之惑及上地之惑。此六法入观之顺序,系随断惑者之意而定,不必依无间道之厌粗观与解脱道之欣静观对应之顺序。唯识宗认为,六行观能伏住烦恼,不令起现行,然无法断除烦恼之种子。[俱舍论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八、大毗婆沙论卷六十四、卷一六五、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中本之四]
(名数)以有漏智次第断下地之惑之法也。盖三界分为九地,比较下地与上地,下地者粗也,苦也,障也,观而厌之。上地者静也,妙也,离也,观而欣之。依此厌欣之力,次第断下地之惑也。故亦谓之厌欣观。但依如此上下对望之厌欣力,不能断第九有顶地之惑,以彼为更宜对比之上地故也,断有顶地之惑,必依观四谛之无漏智。外道以此六行观断下地之修惑,乃至生有顶地(见惑非彼之所断,又非受生之因)。佛在菩提树下,以无漏道,断有顶地之见修二惑,前亦先以此六行观断下八地之见修二惑也。是之谓五部合断(五部者,分见惑于四谛而为四部,修惑为一部)。俱舍论二十四曰:“世俗无间及解脱道,如次能缘下地上地,为粗苦障及静妙离。”辅行六曰:“言世智者,依于世禅六行厌欣。”
[出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谓厌下苦粗障。欣上胜妙利。各有因果。依此六法修行。是名六行观。一厌苦观谓思惟身中所起心数。缘于贪欲。不能出离。是为因苦。复思欲界报身。饥渴寒热。病痛刀杖等。种种所逼。是为果苦。苦因苦果。皆须厌恶也。(心数者。受想行也。)二厌粗观谓思惟欲界五尘。能起众恶。是为因粗。复思此身。身三十六物屎尿臭秽之所成就。是为果粗。粗因粗果。皆须厌恶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三十六物者。外相十二。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尿垢汗 - 明·一如等 撰
如世间道中说。 - 朱芾煌
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云六行观:谓厌下苦粗障,欣上胜妙利,各有因果,依此六法修行,是名六行观。
一、厌苦观 谓思惟身中所起心数,缘于贪欲,不能出离,是为因。若复思欲界报身,饥渴寒热,病痛刀杖等种种所逼,是为果。此苦因苦果,皆须厌恶也。
二、厌粗观 谓思惟欲界五尘,能起众恶,是为因粗。复思此身为三十六物之所成就,是为果粗。粗因粗果,皆须厌恶也。
三、厌障观 谓思惟烦恼障覆真性,不能显发,是为因障。复思此身质碍,不得自在,是为果障。因障果障,皆须厌恶也。
四、忻胜观 谓既厌欲界下劣贪欲之苦,即忻初禅上胜禅定之乐,是为因胜。复厌欲界饥渴等苦,即忻初禅禅味之乐,是为果胜。得乐胜苦,皆须忻喜也。
五、忻妙观 谓既厌欲界贪欲五尘之乐,心乱驰动为粗,即忻初禅禅定之乐,心定不动,是为因妙。复厌欲界臭秽之身,如镜中像,虽有形色,无有质碍,是为果妙。得妙胜粗,皆须忻喜也。
六、忻出观 谓既厌欲界烦恼盖障,即忻初禅心得出离,是为因出。复厌欲界之身,质碍不得自在,即忻初禅获得五通之身,自在无碍,是为果出。得出胜障,皆须忻喜也。 - 明·杨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