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于江苏镇江东五公里大江中,为焦山名刹。焦山,又称樵山、谯山、浮玉山。传说后汉处士焦光隐居于此,现有焦仙岭,故一般皆称焦山。山中巉岩丛树,峭枝郁结,风景之佳,为江上之冠。寺建于后汉兴平年间(194~195),初称普济寺,宋代重建,改称焦山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赐名“定慧寺”。历代增饰,而成为全国著名道场之一。[大明一统志卷十一、大清一统志卷六十三、焦山志卷一](参阅“定慧寺”3184)
(二)位于台湾嘉义。创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嘉义大地震,寺宇倾圮,宣统二年(1910)重建竣工。自民国六十四年(1975)开始,由慧纯法师任住持,至七十年慧纯入寂后,改由委员会管理。
(寺名)禅寺也。本称为前寺。普陀山志三曰:“在白华顶南灵鹫峰下,历代废兴不一,明万历三十三年敕建,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国朝康熙四年乙巳夏,遭红毛寇劫掠焚毁,大殿犹巍然独存。三十八年南巡,御题普济群灵额赐前寺,遂改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