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乞食?乞食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佛学常见辞汇、佛学次第统编中都找到了“什么是乞食”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乞食”的解释

  梵语pain!d!apa^tika,巴利语  pin!d!apa^ta。乃印度僧人为资养色身而乞食于人之一种行仪。又作团堕(即取置食物于钵中之义)、分卫、托钵、行乞等。系十二头陀行之一。其原始意义有二,即:(一)自利,为杜绝俗事,方便修道。(二)利他,为福利世人,予众生种福机会。故乞食属僧人清净之正命;若自作种种生计以养其身,则为邪命。

  行乞之方法与威仪,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及毗尼讨要卷六载,入城行乞时,道侧而行,左手持钵,次第乞食;以维持生命为限,心不贪着,故得食时不喜,不得亦不忧,唯以除旧疾,养气力为要。另据法集经卷一载,如来乞食有三意,即:(一)不贪珍味,美恶均等。(二)为破我慢,于富贵贫贱等家皆无拣择。(三)慈悲平等,大作利益。又佛制以“过午不食”为律,此乃源于面貌极黑之迦留陀夷比丘,曾于日暮雷雨交加之时,入城乞食,一孕妇见而惊怖,误以为鬼,以致胎堕;由此,佛遂立过午不食之制。

  此外,宝雨经卷八载,菩萨以成就十种法而行乞食,称为乞食十为。即:(一)为摄授诸有情故,菩萨见一切有情受诸苦恼,虽能成就微少善根,但为时不久,为欲摄益诸有情而行乞食。(二)为次第故,即入城邑聚落时,住于正念,具足威仪,诸根寂然,依次乞食,不舍贫穷家而入富贵家(唯除恶种类家、诸外道处)。(三)为不疲厌故,菩萨次第乞食时,不生厌离,亦不疲倦,于诸有情无所憎爱。(四)为知足故,以其不疲厌,遂能知足。(五)为分布故,若得食后,好坏食物皆当随应受取,返己住处,先于如来像,或舍利塔前供养赞叹;复以所得食物分为四分,三分施与同梵行者、贫穷之人、恶道有情,所余一分自食。(六)为不耽嗜故,谓菩萨虽食,而于食事无贪、无染,亦无爱着。(七)为知量故,受食唯为活命,不使身体羸弱,亦不令其过量;若极虚弱则影响修持,若极重则增长睡眠。(八)为善品现前故,菩萨如法行食,能令善品增长现前。(九)为善根圆满故,以其勤修而无怠惰,故得圆满菩提资粮。(十)为离我执故,由彼一切之善,能成熟菩提分法,远离我执,遂能舍身肉,施与有情。我国自古则称乞食为托钵,托钵时当心念威仪,专注于道,若无道心而仅存形式,则与一般乞者无异。

  又据显扬圣教论,比丘乞食,有五处不可往,以避嫌疑。(一)唱令家,歌唱曲令,但取欢娱,能乱禅定。(二)淫女家,其处行止不洁,声名不正,色欲因缘为障道根本。(三)酤酒家,酒是起罪因缘,能生过失。(四)王宫,乃贵戚之处,严禁之所,非可干冒,故不可往。(五)旃陀罗,即屠者之家,此处杀心盛大,恼害众生,见者伤慈,坏善根本,故不可往。[中阿含经卷四十八牛角娑罗林经、五分律卷二十七、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中三之二、卷下三之四、释氏要览卷上]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乞食”的解释

  (术语)十二头陀行之一。比丘为资自己之色身,乞食于人也。是为清净之正命。若自作种种生业而自活,称为邪命。梵云分卫。大乘义章十五曰:“专行乞食。所为有二:一者为自,省事修道。二者为他,福利世人。”行事钞下三曰:“善见云:三乘圣人悉皆乞食。”又“善见云:分卫者乞食也。”法集经曰:“行乞食者,破一切憍慢。”十二头陀经曰:“食有三种:一受请食,二众僧食,三常乞食。若前二食,起诸漏因缘。所以者何?受请食者。若得请,便言我有福德好人。若不请,则嫌恨彼,或自鄙薄。是贪忧法,则能遮道。若僧食者,当随众法断事摈人料理僧事,心则散乱,妨废行道。有于是恼乱因缘,应受乞食法。”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乞食”的解释

  比丘为了资养色身,而向人乞食。 - 陈义孝编

【佛学次第统编】对“什么是乞食”的解释

  比丘离诸贪求,常行乞食,以资色身,助成道业。 - 明·杨卓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乞食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