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求那跋摩?求那跋摩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翻译名义集中都找到了“什么是求那跋摩”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求那跋摩”的解释

  (367~431)梵名Gun!avarman  。意译作功德铠。为刘宋译经僧。北印度罽宾国(迦湿弥罗或犍陀罗地方)人。刹帝利(武士族)出身。二十岁出家,并受具足戒,精通经律论三藏,故时人称其为三藏法师。三十岁时,罽宾王薨,众请师还俗嗣位,师辞而不纳,遂隐遁远走师子国弘扬佛教,后又至阇婆国(爪哇)传道。  

  刘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师经由海路至广州,见虎市山之形势颇似耆阇崛山,故将其改称为灵鹫山,并在山中建立禅室以习禅。山中本多虎患,及至师居于此地之后,则无有其害。元嘉八年至建康,文帝礼遇之,敕住祇洹寺,未久,即于寺中宣讲法华经及十地经,法席甚盛。此外,师亦从事译经工作,译有菩萨善戒经、四分比丘尼羯磨法、优婆塞五戒相经、沙弥威仪等,共计十部十八卷。除上述外,师复继伊叶波罗之后,翻译杂阿毗昙心论,以补足伊叶波罗未译完之部分。元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示寂,享年六十五。[梁高僧传卷三、历代三宝纪卷十、神僧传卷三、出三藏记集卷十四、开元释教录卷五]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求那跋摩”的解释

  (人名)Gunavarman,比丘名。译曰功德铠,罽宾国之王种也。年二十,出家受戒,深达三藏。年三十,国王薨,无继绍者,众请还俗嗣位,跋摩不听,乃辞师违众,林栖谷饮,孤行山野,遁迹人世。后,至师子国,弘扬真乘。宋文帝元嘉八年达建业,译经律十数部,文帝深加敬赏。见梁僧传三,神僧传三。

【翻译名义集】对“什么是求那跋摩”的解释

  宋云功德铠,罽宾王之少子。洞明九部,博晓四含,深达律品,妙入禅要,诵经百余万言。罽宾王薨,众请绍位,恐为戒障,遂林栖谷饮,孤行山野,遁迹人世。形仪感物,见者发心。宋文元嘉,达于建业,帝曰:弟子常欲斋戒不杀,迫以身徇于物,不获从志,法师何以教之?对曰:夫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且帝王与匹夫,所修各异。匹夫身贱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克己苦躬,将何为用?帝王以四海为家,兆民为子,出一嘉言,士女咸悦;布一善政,人神以和。固当刑不夭命,役无劳力;则使风雨适时,寒暖应节,百谷滋繁,桑麻郁茂。如此持斋,斋亦大矣!如此不杀,德亦众矣!宁在缺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后方为弘济耶!帝大悦曰:法师所言,真谓开悟人心,明达物理,谈尽于人天之际矣。事钞云:宋元嘉七年,至杨州,译善戒等经。为比丘尼受具初缘。又后有师子国尼八人来至,云:宋地未经有尼,何得二众受戒?摩云:尼不作本法者,得戒得罪,寻佛制意,法出大僧。但使僧法成就,自然得戒。所以先令作本法者,正欲生其信心,为受戒方便耳。至于得戒,在大僧羯磨时生也,诸尼苦求更受。答曰:善哉,夫戒、定、慧品,从微至着。若欲增明,甚相随喜。且令西尼学语,更往中国请尼,令足十数。至元嘉十年,有僧伽跋摩者,此云众铠,解律杂心。自涉流沙,至杨州。初求那许尼重受,未备而终。俄而师子国尼,铁索罗等三人至京,足前十数,便请众铠为师于坛上,为尼重受。 - 宋·普润法云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求那跋摩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