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tri^n!i ya^na^ni。即三种交通工具,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种法门。(一)就众生根机之钝、中、利,佛应之而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种教法。(一)声闻乘(梵s/ra^vaka -ya^na ),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称声闻。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此四谛为乘。(二)缘觉乘(梵pratyeka -buddha-ya^na),又作辟支佛乘、独觉乘。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称缘觉。始观无明乃至老死,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由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乃以此十二因缘为乘。(三)菩萨乘(梵bodhisattva -ya^na ),又作大乘(梵maha^ -ya^na )、佛乘、如来乘。求无上菩提,愿度一切众生,修六度万行,以此六度为乘。
前二乘唯自利,无利他,故总称小乘,菩萨乘自利利他具足,故为大乘。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究竟一乘宝性论均以小乘所得三乘共知、中乘所得二乘共知、唯佛所得二乘不知等为由,而称三乘为小乘、中乘、大乘;寂调音所问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七、大智度论卷十一以于无分别一味法中说上中下而显三乘差异为由,称三乘为下乘、中乘、上乘;大乘庄严经论卷四、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一则合称前二乘为下乘,而称菩萨乘为上乘。华严、天台宗以三乘为方便法门,毕竟归一佛乘,是为一乘教,即三乘之外别立一佛乘;法相宗则以一乘系对一机而施,是权假之教,三乘则属真实之教。前者称“三乘方便一乘真实”,后者则称“三乘真实一乘方便”。[大宝积经卷九十四、解深密经卷二、显扬圣教论卷三、佛性论卷一、佛地经论卷二、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华严五教章卷一、法华玄赞卷一、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参阅“一乘”59 、“二乘”206、“四乘”1743)
(二)菩萨随时修集之天乘、梵乘、圣乘。(一)天乘,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二)梵乘,即慈、悲、喜、舍。 (三)圣乘,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大宝积经卷九十四]
(术语)乘人而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其中三乘有四种:(一)大乘之三乘也。一声闻乘,又云小乘。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现世闻如来之声教。而悟四谛之理,以证阿罗汉者。二缘觉乘,又云中乘,辟支佛乘。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修空法,于其最后之生不依如来之声教,感飞花落叶之外缘,而自觉十二因缘之理,以证辟支佛果者。三大乘,又云菩萨乘,三无数劫间修六度之行,更于百劫间植三十二相福因,以证无上菩提者。或以羊鹿牛三车譬之,或以象马兔三兽比之。是为大乘之三乘,故不摄不愚法之二乘(二乘有愚法不愚法二种,见二乘条)。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中略)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独乐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中略)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二)小乘之声缘菩三乘也。又称小中大,皆灰身灭智,故此中之声缘,即是愚法。四教仪注上曰:“三乘,乘以运载为义,声闻以四谛为乘,缘觉以十二因缘为乘,菩萨以六度为乘,运出三界归于涅槃。”五教章上二曰:“大乘中乘小乘为三乘。(中略)如小论中自有声闻缘觉法及佛法。”(三)大小合论之声缘菩三乘也,又云小中大。此中之菩萨乘摄一乘,声缘二乘,摄愚法不愚法之二类。五教章上二曰:“融一乘同大乘合愚法同小乘唯三也。”(四)一、一乘。如华严法华明一切皆成佛者。二、三乘法,如深密般若别立三乘之得道者。三、小乘,执于四阿含等之所明而不信一切大乘之教理者。见五教章上。是由大小合论之三乘中菩萨乘闻一乘,由其二乘别开愚法之一类也。密教以第一类之三乘为法佛内证之三密。声闻依声教而悟道,故配之于语密,缘觉只心观十二因缘而悟道,故配之于意密,菩萨以大悲利他之故,舍身于娑婆界,而广修六度万行,故配之于身密。菩萨之行,通于三业,而于身业最重,故且为身密。三业之中,身兼意口,三乘之中菩萨之行广兼三业,故寄于总德而配之于身密。然而法华经以三乘为方便,一佛乘为真实。会三乘而归于一乘也。然密教之见,以为三乘即法佛内证之三密。故三乘之行不动,直以为秘密佛乘之体也。故大日经疏三,释经之通达三乘文曰:“真言门乘三密印至佛三平等地,名为通达三乘。”详见秘藏记钞七。
[出法华经] 第即载之义。谓声闻缘觉菩萨。各以其法为乘。运出三界生死。同到真空涅槃。故名三乘。(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一声闻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曰声闻。谓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故以此四谛为乘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二缘觉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谓始观无明缘乃至老死。此是观十二因缘生。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此是观十二因缘灭。观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故以此十二因缘为乘也。(十二因缘者。一 - 明·一如等 撰
1.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闻如来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缘觉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于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辟支佛果;菩萨乘又名大乘,其行人于无数劫间 - 陈义孝编
声闻乘。缘觉乘。佛菩萨乘 - 唐·李师政 撰
辩中边论中卷十页云:论曰:应知乘者:谓卽三乘。此中如应显示其义。若从他闻涅盘功德生死过失,而起此智;由斯智故,得出离者;是声闻乘。不从他闻涅盘功德生死过失,自起此智;由斯智故,得出离者;是独觉乘。若自然起无分别智,由斯智故,得出离者;名无上乘。 - 朱芾煌
乘是交通工具的意思,三乘即三种交通工具,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之流,到涅槃彼岸的三种法门。就众生根机之不同,佛应之而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种教法。一、声闻乘,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称声闻。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此四谛为乘。二、缘觉乘,又作辟支佛乘、独觉乘。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称缘觉。始观无明乃至老死,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由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乃以此十二因缘为乘。三、菩萨乘,又作大乘、佛乘,求无上菩提,愿度一切众生,修六度万行,以此六度为乘。前二乘唯自利,无利他,故总称小乘,菩萨乘自利利他具足,故为大乘。 - 于凌波居士著
声闻乘(或作「弟子乘」)、辟支佛乘(或作「独觉乘」)、佛乘(或作「大乘」)。 - 庄春江居士编
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声闻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於闻如来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
缘觉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於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僻支佛果。
菩萨乘。又名大乘。其行人於无数劫间,修六度行,更於百劫间,值三十二相福因,可证无上佛果。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