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三种思考识别之作用。分别,梵语vikalpa。即:(一)自性分别(梵svabha^va -vikalpa ),又称任运分别、自性思惟。即心识之认知作用,对现在所缘之境任运觉知,而较少推测思考,为一种单纯之思考作用。(二)随念分别(梵anusmaran!a-vikalpa),又称随忆思惟。系一种与意识相应,对过去之事追念不忘,而随事臆想或随境追念之作用。(三)计度分别(梵abhiniru^pan!a^ -vikalpa ),又称推度分别、分别思惟。即对不现前之诸种事相起计量推度之作用。又依婆沙论之说,二禅以上为无寻无伺地,故无自性分别;初禅以上为定地,故无计度分别;唯有随念分别为三界俱有者。[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俱舍论卷二、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下](参阅“分别”1315)
(术语)一、自性分别,对于六识现在之六境,而自性了别自境者。二、计度分别意识之散慧于不现前之事计较量度者。三、随念分别,若散,若定之意识,对已经之六境而追念者。眼等之五识有唯一之自性分别,而意识具三。俱舍论二曰:“分别略有三种:一自性分别,二计度分别,三随念分别。”
(名数)一自性分别,心心所之自性,对于现前之境,而寻求动跃,如眼识之识别色,耳识之识别声,谓之自性分别。是现量也。二计度分别,种种差别之事,猛利思量推度也。三随念分别,追念思惟经历之事也。后二者,限于意识,是比量非量也。俱舍论二曰:“分别略有三种:一自性分别,二计度分别,三随念分别。”
[出阿毗达磨杂集论] 论云。唯一意识有三种分别也。一自性分别谓意识对于现在六尘之境自性而起分别。故名自性分别。(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二随念分别谓意识昔曾对于六尘之境追念不忘而起分别。故名随念分别。三计度分别谓意识于不现见事。计较量度而起分别。故名计度分别。 - 明·一如等 撰
在一个意识中便有三种的分别,即自性分别、计度分别、随念分别。 - 陈义孝编
这是心识思考分别的三种方式。一者自性分别,以寻或伺心所为体,直接认识对境之直觉作用。二者计度分别,与意识相应,以慧心所为体之判断推理作用。三者随念分别,与意识相应,以念心所为体,而能明记过去经历之事的追想记忆作用。在六识之中,前五识仅有自性分别,而第六识则具足三种分别。见 - 于凌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