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三类境?三类境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中国百科全书、三藏法数、唯识名词白话辞典中都找到了“什么是三类境”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三类境”的解释

  (一)又称三类、三境。乃法相宗之教义。将所缘之对境,依其性质,而类别为三种。即:(一)性境,指真实之境。此境自守其性,并不随心。即指具有真实体性与作用,由实种子所生起之境。包括第八识之相分(种子、五根、器世间)、前五识及五俱(与前五识之任一者同时生起)意识之相分等。此境有三种不随心,即:(1)性不随,谓其能缘之见分通于善、不善、无记三性,所缘之相分境,唯无记性,不随能缘之性通于三性。(2)种不随,谓见分从自见分种生,相分从自相分种生,不随能缘之种子而生。(3)系不随,系,指界地系。谓所缘境之界地不随能缘之心。如欲界系之五识八识及五俱意识缘自界之五尘时,相分与能缘虽为欲界系,而所缘之五尘非随能缘而成欲界系。

  (二)独影境,独者,简别于本质;影,为影像,即相分。谓依能缘之心之妄分别而变起之境,别无本质,仅为影像。如第六意识之妄分别变出之龟毛、兔角、空华等,全属幻影。此境有三种随心:(1)性随心,谓境与能缘之心同一性。(2)种随心,谓境与能缘之心由同一种子而生。(3)系随心,谓境与能缘之心同一界系。

  (三)带质境,带质即兼带本质。谓能缘之心缘所缘之境,其相分有所依之本质,而不得境之自相。此境系由心、境二者之力合成,居于性境与独影境之间。如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之相分,及第六识追想过去之形像者。此境有三种通情本。情,为能缘之见分;本,为本质。即:(1)性通情本,谓如第七识之见分缘第八之见分时,所变之相分无别种生,一半与本质同种生,一半与能缘之见分同种生,若从本质生者,为无覆无记性,若随能缘之见分生者,则为有覆无记性,其性不定。(2)界通情本,又称系通情本。谓此相分之界地通于本质与见分之界地系而不定。(3)种通情本,谓此相分之种子亦随本质与见分而不定。

  三类境之名称在诸经中虽未见记载,然有关相见二分为同种生或别种生,在印度即有异说,至玄奘时,以护法之说为正义,造(大四三·六三三中)“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一颂,授予弟子窥基,评判所缘之境,以别种生之相分为性境,同种生之相分为独影境,同别两种生之相分为带质境。[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末、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末、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本、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末、百法问答钞卷二]

  (二)指第八阿赖耶识所缘之三种境。即:(一)种子境,第八识能遍任持世间、出世间诸法种子,故称种子境。(二)根身境,第八识觉明能了之心,发起内外尘劳之相,于一圆湛,析出根尘,聚内四大而为身分,故称根身境。(三)器世间境,从第八识转相而成现相,即有山河大地等境界,故称器世间境。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三类境”的解释

  (名数)境者,八识所变之相分也。此相分有三类:一、性境,性者,实体之义,自实之种子而生,有实性,自维持实性,不随能缘之心,能缘之心,不过为彼之自性,以现量而量知者,此之谓性境不随心。第八识与眼识等五识之全部相分及第六识之一部相分是也。二、独影境,如第六意识浮龟毛兔角之相,其相非自实体种子而生之实法,唯自能缘之见分颠倒计度,而发现假相者。此假相既无能生之种子,亦无所托之本质,唯独起影像,故云独影境。此境为随其种子及善恶之性等能缘之见分者,故云独影唯随见。三、带质境,如第七识缘第八识之见分,或如散心独影之意识,缘五尘之境,其自识之相分,谓为第八识之见分,谓为五尘,确有所托之本质(性质),非如彼龟毛兔角无本质者,故对于彼独影境而谓之带质境,顾彼所托之本质,虽为有实体之性境,而所起之相分,非为所托之本质,似必支配于能缘之妄情(即自己之身分),而于非我之物体现我相为依实之本质与非实之妄情而现之一种似非相分,故此相分,不得使属于任何一方。于见分之妄情与性境之本质。二者,可使为两质之性质者,故谓之带质通情本。带质境通于妄情与本质通也。颂曰性境不随心。独影唯随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见唯识枢要上末。

【中国百科全书】对“什么是三类境”的解释

  Sanleijing

  佛教术语。识所变现的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类的总称,是唐玄奘针对当时印度唯识学说有关“见分”、“相分”是同种还是别种所作的一个总结。印度唯识论者主张识有“见”、“相”二分。如一张目而陡然了别案上笔砚等影像,则笔砚等影像为相分,了别笔砚等影像的功能为见分。见分为能缘所觉,相分为所缘所觉。见分是能别,相分是所别。见分托相分而起,相分仗见分而生,同为识变,因作用不同而分为“能”、“所”,即一个识体有此两种功能。但对见分和相分究竟是同种(同一潜在功能)还是别种(不同潜在功能),各有不同主张,概括起来,约有四说:一是主张见分、相分及本质尘(物之自体)三法皆同种;二是主张相分、见分、本质尘三法二种生,见分别种,相分与本质尘同种;三是主张各识之见分、相分两法同种生;四是主张两法无论何时皆属别种。玄奘认为,这不能一概而论,要随着不同性质的“境”而定,由此提出三类境说,他自撰的颂文(载窥基所撰《成唯识论常中枢要》卷上)是:“性境不随心,独影唯随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

  1、性境(实境)。具足五义:一为有实用,不与“见”同种生;定有自种为因缘,“相”别有种,故有实用。用者体义,有实用,犹云有实体;二为自种生;三为仗质;四为现量(感觉)所证;五为性与系(界系)不随心,故名性境。玄奘认为性境“相”、“见”别种,如缘根身、器界,托本质尘而缘,相分与见分不同种。性境不是随心计计度而起,所以说为“性境不随心”,它三性(善、恶、无记)不定。如实五尘(色、声、香、味、触)唯无记性,不随能缘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通善、恶、无记三性。

  2、独影境(幻觉)。“相”、“见”同种。如意识缘龟毛、兔角、空华、石女等,不托本质而缘,故相分与见分同种。独影境虽然也有相分,但此相为见分之遍计所执相,所以说“独影唯从见”。善、恶、无记三性也是同种。

  3、带质境(错觉)。虽随心生,而必仗本质,虽带本质又与本质不符。如冥冥夜行,认绳作蛇,称带质境。仗本质生,带似本质,故通于“本”;由情而起,自变相生,又通于“情”,所以说“带质通情本”。此境异于纯仗质而不随情的性境,又不同于只随情而不仗质的独影境,一分与“质”同种,一分与“见”同种。两头(见、质)烁起,因而名为带质境。带质境判性不定,若从见说,是有覆无记性,若从质说,是无覆从记性。(虞愚)

【三藏法数】对“什么是三类境”的解释

  [出翻译名义]  三类境者。谓第八阿赖耶识。缘三种境。种子根身。即内境也。器世间。即外境也。(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一种子境谓第八识。能遍任持世间出世间诸法种子。故名种子境。二根境谓第八识。觉明能了之心。发起内外劳之相。于一圆湛。析出根尘。聚内四大而为身分。故名根身境。(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三器世间境世界如器。名器世间。谓从第八识转相而成现相。即有山河大地等境界。故名器世间境。 - 明·一如等 撰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对“什么是三类境”的解释

这是唯识宗的教义,即将吾人心识所缘虑的对境,依其性质而分为三类。三类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类境的境,一般说来,是感官与心识所认识的对象,亦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缘虑了别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六境又称六尘,这即是我人所认识的客观世界。但在唯识学上,不以此客观世界是识外实有之境,而是八识变现的相分。唯识家以八识变现尘境性质的不同,而分为三类境。原来一切有情,各有八识,而一切识,皆为能变。八识变现的方式有两类,一是因缘变,一是分别变。所谓因缘变,是能缘的心,任运而起(任由因缘,非由作意筹度,称因缘变),其所变现的相分,是实种所生(不与见分同种生起)。分则变者,是随著心识分别势力而变现(其变现的相分,不是实种所生,是随著见分种子生起)。其所变之境,也就是八识的相分。前五识、第八识的相分,都是因缘变;第六识的独散意识(不包括五俱意识)的相分,和第七识的相分,都是分别变。因缘变所变的相分,是性境;分别变所变的相分,是带质境或独影境。三境是:一、性境,指真实之境。此境自守其性,并不随心。即指具有真实体性与作用,由实种子所生起之境。包括第八识的相分(种子、五根、器世间)、前五识及五俱意识之相分等。二、独影境,独是简别于本质;影,为影像,即相分。谓依能缘之心的虚妄分别而变起之境,别无本质,仅为影像。如第六意识之妄分别变出之龟毛、兔角等,全属幻影。三、带质境,带质即兼带本质。谓能缘之心缘所缘之境,其相分有所依之本质,而不得境之自相。此境系由心、境二者之力合成,居于性境与独影境之间。如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之相分,及第六识追想过去之形像者。 - 于凌波居士著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三类境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