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三量?三量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藏法数、佛学常见辞汇、佛学次第统编、唯识名词白话辞典中都找到了“什么是三量”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三量”的解释

  (一)量,即尺度、标准之意,指知识之来源、认识形式,及判定知识真伪之标准。印度自古各哲学宗派间即盛行探讨知识来源、形式、真伪之学问,遂产生各种“量论”之说,其中最普遍者为三量。然三量之内容与名称;各宗所说互异。

  (一)就心、心所量知所缘对境而立之三种量。唯识宗于此,多所分别,并详加阐论;而于因明之中,亦为重要之“自悟”方法。此三量即:(1)现量(梵Pratyaks!a  -prama^n!a  ),又称真现量。乃对境时无任何分别筹度之心,各各逼附自体,显现分明,照了量知。亦即由五官能力直接觉知外界之现象者;此一觉知乃构成知识之最基础来源。(2)比量(梵anuma^na  -prama^n!a  ),乃由既知之境比附量度,而能正确推知未现前及未知之境。(3)非量,即似现量、似比量之总称。乃非正确无讹之现、比量,或非可量知之量。

  (二)瑜伽师地论卷十五与显扬圣教论卷十一所立之三量:(1)现量(同上),(2)比量(同上),(3)圣教量,又作至教量、正教量,为一切智所说之言教,或从其闻,或随其法,其中又分:1.不违圣言,佛自说经教,辗转流布,不违正法、正义。2.能治杂染,善修此法,能永调伏贪痴等烦恼。3.不违法相,不于一切离言法中建立言说。

  (三)数论外道所立之三量:(1)证量,指从根尘所生之五知根,缘五尘所显现之觉知作用。相当于上记之现量。(2)比量,分为有前、有余、平等三种;“有前”乃推知未来之作用,“有余”为推知过去之作用,“平等”为推知现在之作用。(3)圣言量,相当于上记之圣教量,虽非由五官感知,亦非经推比而来,然以笃信圣者之故,亦得信知圣教圣言。如北郁单越之存在,既非吾人所能感知,亦非推比可得,然以圣言之故,遂得信知其存在。[解深密经卷五、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六、因明入正理门论、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本、因明论疏瑞源记卷一](参阅“比量”1481、“真现量”4222、“量”5293)

  (二)成唯识论卷二所立之三量。即:(一)所量,指被测度量知之对象。(二)能量,指能够用以量知者。(三)量果,指所量知之结果。例如欲量知一织物,则织物为所量,尺度为能量,所量得之尺寸为量果。成唯识论复基于此说,将心识之作用分为四分,而以相分为所量,见分为能量,自证分为量果。(参阅“四分”1663)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三量”的解释

  (术语)三量有二种:一、因明之三量:即现,比,圣教,之三也。详见量条。二、就心心所量知所缘之境,而立三量之不同:一、现量,如镜之对于物体。能缘之心,不为些之分别计度,量知现在之境者。如耳识之对于声,眼识之向于色,是也。二、比量,于不现显之境。比知分别而量知者。如见烟知有火。凡因明依第六意识之比量智而成也。三、非量,于现在之境与非现在之境,以逆乱之心错分别取不实之事者。即以似现量似比量,而为非量也。就八识所知而分之,则第八识与眼等之五识唯为现量,第七识唯为非量,第六识通于三量。说见百法问答抄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三量”的解释

  (名数)一现量,二比量,三圣教量,又曰至教量声量正教量。尚有现量比量非量之三量。见三字部三量条。

【三藏法数】对“什么是三量”的解释

  [出宗镜录]  一现量现即显现。量即量度。是楷定之义也。谓眼识乃至身识。对于显现五尘之境。而能度量。楷定法之自相。不错谬故。是名现量。(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二比量比即比类。谓以比类量度而知月故。如远见烟。知彼有火。是名比量。三圣教量谓于圣人所说现量比量之言教。皆不相违。定可信受。是名圣教量。 - 明·一如等 撰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三量”的解释

  1.现量、比量、圣教量。现量是在根境相对时,用不着意识思索就能够直觉亲证到的,如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去了别色声香味触五尘的时候是;比量是比度而知,如远见烟就知道彼处有火,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就知道里面有人是;圣教量又名圣言量,是因为有圣人的文教才知道的意 - 陈义孝编

【佛学次第统编】对“什么是三量”的解释

  三量者:
  一、现量  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境,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
  二、比量  谓于所比义,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无常等,是名比量。
  三、非量  谓似现似比,总名非量。
  一、似现量  有分别智,于境异转,名似现量。谓诸有智,了瓶衣等分别而生,由彼于义,不以自相为境界故,名似现量。
  二、似比量  若似因智为先,所起诸似义智,名似比量。如于雾等,妄谓为烟,邪证有火,由彼邪因,妄起邪智,不能正解,是真之流而非真故,名似比量。 - 明·杨卓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对“什么是三量”的解释

三量,是现量、比量、非量。量是认识、知识,也是测量的准绳。如以斗量米,以尺量布,以至于以秤量物。唯识学立有三量,是明心识所具的量度。在我人的心识活动中,能认识的作用是识,所认识的对象是境,在此能认识与所认识之间,心识是能量,所认识之境是所量,此能量与所量之间,有识量的生起。如贩布者不用尺量,则不知布的长度,吾人心识认识外境,如果没有心识的计虑量度,则不知此境是黑是白,是圆是方,可见识量在认识作用上的重要性。以能量量所量,所得之果曰量果。识之量度有三种,随因的不同,其果亦有差别。此三量为:一、现量:现量是能缘之心,量所缘之境时,不起分别计度所获之量果。但现量之境,要具备三个条件,即一者是现在,以简别于过去或未来。二者心识认识的对象必须要显现出来,亦即必须是现行位之法,在种子位不能成为现量。三者现有,在能所位上,即能量之识与所量之境,都是明白现前,和合俱有。二、比量:心识所量度的对象,没有呈现在前,但可藉著知识经验,推测比度而获致量果。如见山下有烟,推知该处有火;见墙外有双角,推知墙外有牛。三、非量:此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即是于所缘之境,以错觉之心错为分别所获致之量果,如见绳以为是蛇,见骡误认为马,都属于非量。



八识缘境,前五识量度之境,是根尘相对的而生识的直接感觉,此时无分别心,不杂名言,所以是现量。例如眼识缘色,唯缘青黄赤白四实色,不缘长短方圆之假色、及取舍伸屈之形色。但当五俱意识生起,有了分别,就堕入比量或非量了。第六识通于三量,在五俱意识初起刹那,也是现量,第二念就有了分别,即是比量或非量。第七识唯缘第八识的见分执为自我,唯是非量。第八识缘根身、器界、种子,唯是现量。 - 于凌波居士著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三量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