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三时教判。指佛陀教法之三时期。依释尊说法时代之不同与经典内容之深浅,而将佛陀教法分类为三时期。即:
(一)法相宗之说,系窥基根据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之三时说而立。又作有空中、有空中三时。依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成唯识论述记卷一之说,(一)第一时教,释尊于初时为发趋声闻乘者宣说四谛之理,称为第一时有教。指阿含经等所说“我空法有”之旨,谓一切存在均由因缘所生灭,故无实体,然实有构成存在之要素,故称有教,指小乘。(二)第二时教,释尊为发趋大乘者讲说“诸法皆空”之理,如般若经等之说,谓一切万法本来即为空,此系否定之教法,称为空教,指大乘空宗。(三)第三时教,释尊普为发趋一切乘者讲说中道之义,如华严经、解深密经等,以三性三无性之说,谈空之真意,肯定非有非无之中道,故称中道教,指唯识宗。又此教系从小乘教进入大乘之大乘教,故又称真大乘教。
此三时教中之初时有教与第二时空教称为方便未了义教(方便权巧而未圆满之教法,摄机、教理各有互缺),对前二者,则第三时中道教称为真实了义教(完全、真实之说教,摄机教理具圆)。三时教判原系印度戒贤论师所立,法相宗对三时亦有不同解释:有以根据佛陀实际说法之前后时期为别之年月三时说,有以根据教法意义、内容之深浅而别之义类三时说,以及折衷前两者之年月、义类兼带三时说。[成唯识论卷一本、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华严经疏卷一]
(二)三论宗之说。印度智光论师所立。(一)初时教之主观(心)、客观(境)均是实在,故是“心境俱有”之小乘教。(二)第二时教为唯有心是实在之“境空心有”之法相大乘。(三)第三时教则为“心境俱空”之无相大乘。其中,以最后之第三时教为真实了义教。[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参阅“三时”596、“三教”609)
(名数)法相宗所立有空中之三时教也。此有年月之三时教与义类之三时教二者。年月之三时教者。一、第一时教,佛成道最初为破外道凡夫实我之执,说四大五蕴等诸法之实有而明人我之为空无。四阿含等之小乘经是也。二、第二时教,佛复为破小乘众实法之执,说一切诸法皆空之理,即诸部之般若经是也。三、第三时教,佛更为并破菩萨之空执与小乘之有执,说心内之法非空,心外之法非有,而明非空非有之中道。深密法华等之诸经是也。以前二时教,为佛说之方便,以第三时教,为佛说之真实。如此追年月之次第而分别三时之教法,谓之年月三时教。见唯识述记一本。义类三时教者,偏于如上年月次第之时,如于阿含经前说中道教之华严经,又如于法华经后说有教之遗教经,此乃恐三时教有漏故立义类之三时教,不拘说时之前后,诠一切有之教为第一时教,诠空之教为第二时教,诠中之教为第三时教。见了义灯一本。
(名数)有二种:一、空宗智光论师所立,远受于文殊龙树,近禀于青目清辩。一第一时教,为小乘说心境俱有者,阿含经是也。二第二时教,为大乘之下根,说法相大乘之境空心有者,深密经等是也。三第三时教,为大乘之上根说无相大乘之心境俱空者,般若经是也。此三次第,智光论师般若灯论释中引大乘妙智经证之,见华严玄谈四。二、有宗戒贤论师所立,远受于弥勒无着,近踵于护法难陀,是玄奘慈恩之所宗也。
法相宗将释尊一生所说的经教,判为三时:第一、释尊成道之初,一切外道凡夫,执着实我,故在四阿含经中,为说五蕴法,说明我乃是五蕴等法假合,若加分析,则但有法而无我,是为我空法有论,属小乘有教,又名初教。第二、二乘行人,初闻有教,虽解我空,尚执法有,佛为除彼 - 陈义孝编
又作三时教判,指佛陀教法的三个时期。唯识宗的三时教判,是唐代窥基,根据《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之三时说而立的。《成唯识论述记》卷一称:一、第一时教,释尊于初时为发趋声闻乘者宣说四谛之理,称为第一时有教。指《阿含经》等所说“我空法有”之旨,谓一切存在均由因缘所生灭,故无实体,然实有构成存在之要素,故称有教,指小乘。二、第二时教,释尊为发趋大乘者讲说“诸法皆空”之理,如《般若经》等之说,谓一切万法本来即为空,此系否定之教法,称为空教,指大乘空宗。三、第三时教,释尊普为发趋一切乘者讲说中道之义,如《华严经》、《解深密经》等,以三性三无性之说,谈空之真意,肯定非有非无之中道,故称中道教,指唯识宗。 - 于凌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