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三照?三照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佛学常见辞汇中都找到了“什么是三照”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三照”的解释

  以太阳顺序照耀高山、幽谷和平地来比喻佛陀教化众生之顺序次第。据旧译华严经卷三十四宝王如来性起品所载,譬如日出,先照一切诸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而后金刚宝山,而后一切大地;佛陀教化众生亦循如下之次第:菩萨摩诃萨、缘觉、声闻、决定善根之众生、一切众生乃至邪定聚之众生。智顗在法华玄义卷一就释尊说法之顺序分为:高山、幽谷、平地,并配列五时加以解说,即:照高山为华严时,照幽谷为阿含时,照平地则分为三时,依序为:方等时(食时,即午前八时)、般若时(禺中,即十时)、法华涅槃时(正午)。[法华玄义释签卷一、观音义疏记卷三、翻译名义集卷十四](参阅“五时八教”1132)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三照”的解释

  (譬喻)台依华严经所立,喻显彼宗所立之五时教者。一、高山,日出先照高山,以喻佛成道后,最初说华严经,化顿大之菩萨。二、幽谷,日光次照幽谷,以喻于鹿苑说小乘经化声闻缘觉。三、平地,日光次照平地,以喻说方等经乃至涅槃经,化一般大乘渐入之机。而照平地之日光分食时,禺中,正中三者,配之于方等般若之三时,使与涅槃经所说五味之喻无异。但彼五时相生之次第明了,而五时教一体之义未为显然,故以此日光之喻,阐明如来教法同一味之义。然观本经之文。譬有四照。合法有五。六十华严经三十五宝王如来性起品曰:“譬如日出先照一切诸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刚宝山,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日光不作是念:我当先照诸大山王,次第乃至普照大地。但彼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如来如是,成就无量无边法界智慧,日轮常放无量无边智慧光明,先照普贤菩萨等诸大山王,次照缘觉,次照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应受化,然后悉照一切众生乃至邪定,为作未来饶益因缘。如来智慧日光不作是念:我当先照菩萨乃至邪定,但放大智光普照一切,佛子譬如日月出现世间,乃至深山幽谷无不普照,如来智慧日月亦复如是。”然而以台家解此文,法华之信解品有密遣二人,为声闻缘觉之二人,视二乘为同一之机。然则此经文亦分缘觉与声闻为二照,而其意为同一照之分际。因之定为三照,依后结文立三照之名。盖深山幽谷,无不普照,即高山幽谷平地之三照也。此文观八十华严经所谓“大山幽谷普照无私。”其意益明。止观一曰:“华严曰: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次照平地。平地不定也,幽谷渐也,高山顿也。”释签一曰:“别行义疏记云:彼经豫叙一代始终,故立譬云:犹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次照平地。今家以义开平地为三,对于涅槃五味。”说详四教仪集注上,同半字谈一。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三照”的解释

  (喻)佛法好像日光,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再照平地。高山喻佛成道后,最初说华严经,化顿大的菩萨;幽谷喻佛在鹿苑说小乘经,化声闻缘觉;平地喻佛最后说方等经乃至涅槃经,化一般大乘渐入的根机。 - 陈义孝编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三照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