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s/ra^man!eraka 或s/ra^man!era,巴利语sa^man!era。全称室罗摩拏洛迦、室罗末尼罗。又作室罗那拏。意译求寂、法公、息恶、息慈、勤策、劳之少者。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之意。为五众之一,七众之一。指佛教僧团(即僧伽)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之出家男子。同此,出家女子称沙弥尼(梵s/ra^man!erika^ ,巴sa^man!eri^ )。以其勤于策励成为比丘、比丘尼者,故前者译为勤策(勤策男),后者译称勤策女。
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九以年龄区别沙弥为三种:(一)驱乌沙弥,年在七岁至十三岁之间,已有驱走晒谷场上乌鸟之能力。(二)应法沙弥,年在十四岁至十九岁之间,不久即可参与出家生活之沙弥。(三)名字沙弥,年龄已超过二十岁,然尚未受具足戒,仍为沙弥者。以上三者合称三沙弥。
沙弥所受之戒称勤策律仪,又称沙弥戒,凡十戒,即:(一)不杀戒,(二)不盗戒,(三)不淫戒,(四)不妄语戒,(五)不饮酒戒,(六)离高广大床戒,(七)离花鬘等戒,(八)离歌舞等戒, (九)离金宝物戒,(十)离非食时戒。
又据沙弥十戒法并威仪法载,沙弥日常须守十四事、七十二威仪。在佛教僧团中,首位沙弥为罗侯罗。至后世,对受持十戒之沙弥,称为法同沙弥,剃发而未持戒者,则称形同沙弥。此外,日本有所谓在家沙弥,系指剃发而有妻子之修行者。[四分律卷三十四、五分律卷十七、十诵律卷二十一、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六、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四、俱舍论光记卷十四、释氏要览卷上、玄应音义卷二十三、翻译名义集卷三](参阅“七众”105)
(术语)梵音Śr&amacron;ma&ndotblw;era,旧译息慈、息恶、行慈等。息恶行慈之义也。新云室罗摩拏洛迦,室末那伊洛迦等。译勤策男等。以其为大僧勤加策励故也。又云室罗摩尼罗,译曰求寂。以其欲求涅槃之圆寂故也。是男子出家受十戒者之通称。行事钞上一曰:“沙弥是梵语,此云息慈,息其世染,慈济群生。”嘉祥法华义疏八曰:“沙弥,此云息恶行慈,谓息恶行慈。”俱舍光记十四曰:“室罗摩拏洛伽,唐言勤策,谓为苾刍勤加策励,洛是男性,旧云沙弥,讹也。”俱舍颂疏业品二曰:“勤策律仪,勤为大僧之所策励,旧云沙弥。”饰宗记四曰:“唐三藏云:室罗摩拏洛迦,翻为勤策男,勤谓苾刍,勤人所策故也。”寄归传三曰:“室罗末尼罗,译为求寂,言欲求趣涅槃圆寂之处。旧云沙弥者,言略而音讹,翻为息慈,意准而无据也。”玄应音义二十三曰:“梵言室末拏伊洛迦,此云劳之小者也,亦言息慈。谓息恶行慈,义译也。旧言沙弥者讹略也。”日本但剃发有妻子之修行者谓之沙弥。
华译息慈,即息恶和行慈的意思,又译作勤策,即为大僧勤加策励的对象。沙弥有三类:七至十三岁,名驱乌沙弥,谓其只能驱逐乌鸟。十四至十九岁,名应法沙弥,谓正合沙弥的地位。二十至七十岁,名名字沙弥,谓在此年龄内,本来应居比丘位,但以缘未及,故尚称沙弥的名字。沙 - 陈义孝编
南山沙弥别行篇云:此翻息慈,谓息世染之情,以慈济群生也。又云:初入佛法,多存俗情,故须息恶行慈也。音义云:沙弥二字,古讹略也。唐三藏云:室利摩拏路迦,此翻勤策男。寄归传云:授十戒已,名室罗末尼,译为求寂。最下七岁,至年十三者,皆名驱乌沙弥。若年十四至十九,名应法沙弥。若年二十已上,皆号名字沙弥。 - 宋·普润法云
为音译,另音译为「舍罗」,义译为「勤策」,受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鬘、不歌舞观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宝物)而未受具足戒的男子。 - 庄春江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