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天界之意。生天之思想,非佛教所独有,原系古印度普遍之信仰,后为佛教所沿用。于印度哲学诸派中,“弥曼差派”以为行祭祀后可得一种新的能力;此能力若属于善,则由其力量能于未来世生天(梵abhyudaya ),享受至乐,解脱轮回。abhyudaya,有上升、成功、繁荣等义。胜论派将其学说与实践归纳为“法”(梵Dharma ),法又分生天及最上善(梵nih!s/reyasa )二方面,以生天乃吠陀的“权证”之结果,最上善则为研究六句义哲学之“知”,以得解脱之结果。盖该派虽亦行吠陀之祭祀,但认为吠陀之权证惟在生天之果报,而此果报仍未能脱出轮回,故应研究六句义哲学及实修,才能得真解脱。
于佛教而言,天乃六道之一,故仍难免于轮回。有关因善业而生天之说,散见于诸经典。阿含经中即载有诸多生天之因,如礼敬佛迹、父母、六方等,修习梵行、善行、持戒等,供养沙门衣食等。此外,般若经、金光明经、楞伽经等,皆有生天之说。[长阿含经卷四、撰集百缘经卷六、法华经卷三、大乘入楞伽经卷二、大品般若经卷一](参阅“天”1330)
(杂名)四种天之一。见天条。
俗以“生天”婉言死亡。佛家认为,“天”也是“六道轮回”中的一处,称为“天道”。天道的众生分布于三界,包括欲界的六欲天,色界的四禅天和无色界的四空天。据说,在六道中,天的品位最高,境界最胜,其中众生寿命最长,常受妙乐。佛家认为,格守十善才能转生天上。例如《宋书·谢灵运传》:“太守孟顗事佛精恳,而为灵运所轻,尝谓顗曰:“得道应须慧业,丈人生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这固然是谢灵运的自负之言。同时又表明,得道、成佛仅依十善还不够,还需要具足“慧业”。佛家认为,天道虽好,毕竟不出生死轮回,福报享尽,难免还是要堕落于地狱等苦道中。因此,佛家劝信徒不要光求“人天福报”,而要进一步求“出世间法”。《正法念处经·观天品》批评“一切愚痴凡夫,贪著欲乐,为爱所缚,为求生天,而修梵行,欲受天乐。”(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