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即圣贤之种子。佛陀入灭之后,弟子次第嗣继其法,犹如植物之种子相传不绝,故以为喻。此系以圣人之种引伸为佛教之命脉。[俱舍论卷二十二]
(二)于菩萨修行之四十二阶位中,可大别为六种种性,“圣种性”即六种中之一者,即指十地之菩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下之本](参阅“十地”419、“菩萨阶位”5221)
(术语)圣者之种性也。谓入道而修三学者。三宝中之僧宝也。行事钞下二曰:“三宝圣众。”[囗@又]生众圣之行法,名为圣种。一、二、三、于衣服,饮食、卧具,随所得而喜足。四、乐断恶,乐修善,名为四圣种。以诸弟子舍俗之生具(衣食住),与俗之事业,为求解脱,归于佛而出家,故法王世尊愍彼而效彼之俗,安立助道之二事也。一生具,二事业,即前三者为助道之生具,后一者为助道之事业也。若能依前之生具作后之事业,则解脱不久。此四法能生众圣,故名为圣种。见俱舍论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