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十七种境界。在修瑜伽行之际,依行者之行共有十七种境界。即:(一) 五识身相应地,(二)意地,(三)有寻有伺地,(四)无寻唯伺地,(五)无寻无伺地,(六)三摩呬多地,(七)非三摩呬多地,(八)有心地,(九)无心地,(十)闻所成地,(十一)思所成地,(十二)修所成地,(十三)声闻地,(十四)独觉地,(十五)菩萨地,(十六)有余依地,(十七)无余依地。此中,初九地系属三乘境,观此境能起以下六地之行,再依此行得证以下二地之果,以此表示境行果之顺序。此说见于瑜伽师地论卷一至卷五十。
(名数)瑜伽论一部所明之法门,有十七种,是为瑜伽论所观之境,故云十七地。一、五识身相应地,二、意地,三、有寻有伺地,四、无寻有伺地,五、无寻无伺地,六、三摩呬多地,七、非呬三摩多地,八、有心地,九、无心地,十、闻所成地,十一、思所成地,十二、修所成地,十三、声闻地,十四、独觉地,十五、菩萨地,十六、有余依地,十七、无余依地也。
瑜伽师地论所说的十七种法门,即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有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呬多地、非呬三摩多、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余依地、无余依地。 - 陈义孝编
如瑜伽师地论中说。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