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宗所立六位心所之第六。异于前五位之心所,系随应于善、染等而不定之悔、眠、寻、伺等四心所。即:(一)悔,即追悔之意。又作恶作(梵kaukr!tya )。恶,即嫌恶之意;作,指所作之业。谓嫌恶先前所作之业而后追悔之,或追悔先前之不作,从而其心不定,以致障碍“止”之业,均称为悔。(二)眠(梵middha ),即睡眠之意。谓能使身不得自在,心神昧略,从而其智不明,以致障碍“观”之业。就悔、眠之体而言,诸论虽有异说,但此二心所与其他心所之行相有别,故各有其体,乃为正义。(三)寻(梵vitarka ),即寻求之意。谓心忽尔在第六识之境,对诸法之名义等予以粗猛推求。(四)伺(梵vica^ra ),即伺察之意。谓心忽尔在第六识之境,对境予以微细伺察。此二者于推求外境之际,若与心相违,则身心不安;若顺益,或既不相违亦不顺益,则身心安稳。又俱舍论卷四与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八则除此四项之外,另加贪、嗔、慢、疑等四项,共为八不定地法。[成唯识论卷七、成唯识论述记卷七本]
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言不定者,不定是善,不定是烦恼,不定遍一切心,不定遍一切地,故名不定。
一、睡眠 睡眠者,令身不自在,心极暗昧略缘境界为性,障观为业。
二、恶作 恶作者,追悔为性,障止为业。
三、寻求 寻求者,令心总务急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
四、伺察 伺察者,令心总务急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
寻伺二者,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并用思及慧之各一分为体。思正慧助,不深推度,名之为寻,慧正思助,能深推度,各之为伺。 - 明·杨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