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四种修行方法与规范。有三说:(一)就修行佛道而言,四修,又作四种修、四修法。即尊重修、无余修、无间修、长时修。此四修于圣道与净土二门之解释不一。(一)圣道门之说。据俱舍论卷二十七载,如来之三种圆德中,因圆德复有四种:(1)无余修,谓福德与智慧二种之资粮具修而无遗。(2)长时修,谓历经三大阿僧祇劫而修行不倦。(3)无间修,谓精进勇猛而无刹那荒废修行。(4)尊重修,又作恭敬修、殷重修、敬处修。谓恭敬所学,无所顾惜,亦不憍慢。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顺正理论卷七十五、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三十六等亦有相同之说法。(二)净土门之说系就念佛行者而言。据往生礼赞之解释:(1)恭敬修,谓恭敬礼拜阿弥陀佛及一切圣众。(2)无余修,谓专称彼佛之名,及专念专想一切圣众,不杂余业。(3)无间修,谓恭敬礼拜、称名赞叹、忆念观察、回向发愿等心心相续,不以余业间断,不以贪、嗔诸烦恼间隔。(4)长时修,谓前三修以毕命为期,誓不中止之意。[华严经探玄记卷三、往生要集卷中本]
(二)就修行方法而言,四修指得修、习修、除去修、对治修。又作四种修。(一)得修,即欲得未生之诸善法而作意修习。(二)习修,即欲令已生之善法坚住不忘而作意修习。(三)除去修,又作除遣修。即欲令未生之诸不善法不致生起而作意修习厌患等诸对治门。(四)对治修,即欲断除已生之诸不善法而作意修习。[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大毗婆沙论卷一○五]
(三)就修六度等相之差别而言,四修指决定修、专心修、常修,无罪修。(一)决定修,谓决定修习其业。(二)专心修,谓专心修习其业。(三)常修,谓于一切时修习其业。(四)无罪修,谓远离烦恼罪垢而修习其业。此四修总称为四种善修业,与巧便、摄取众生、回向三者共为菩萨成道之要路。[菩萨地持经卷八方便翼品、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七]
(名数)一无余修,谓福德与智慧二种之资粮具修而无遗也。二长时修,谓经三大阿僧祇劫而不倦也。三无间修,谓精勤勇猛,无刹那废修也。四尊重修,谓恭敬所学,无所顾惜,修而不慢也。是就如来之因圆德而言,见俱舍论二十七。[囗@又]一恭敬修,谓恭敬礼拜阿弥陀佛及一切之圣众也。二无余修,谓专称彼佛之名,及专念专想一切圣众,不杂余业也。三无间修,谓心相续,不以余业来间,不以贪嗔烦恼间隔也,四长时修,谓前三修以毕命为期,誓不中止也。此就念佛行者而言。见往生礼赞。[囗@又]一长时修,二殷重修,三无间修,四无余修。是与往生礼赞之意同。见往生要集中本。
净土宗所立。一、恭敬修,又名尊重修,即至心恭敬礼念彼佛和圣像,无有懈退;二、无余修,即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具修而无缺少;三、无间修,即勇猛精进,无有间断;四、长时修,即数十年如一日,到死方休。 - 陈义孝编
无间修。长时修。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者。恶及无记不得间隔。故名无间。长时修者。三大阿僧祇。其时长久。恭敬修者。敬人重法。尽于至心。无余修者。修大慈悲。利他之行。遍法界众生。修妙智慧。自利之行。彻无生法忍。备尽满足。无所不周。故曰无余修 - 唐·李师政 撰
瑜伽六十六卷十三页云:复次云何应修法?谓一切善有为法。此中应知略有四修:一、得修,二、习修,三、除去修,四、对治修。此中未生善法为欲生故,作意修习,是名得修。已生善法令住不忘,乃至广说,是名习修。已生不善法为欲断故,作意修习,名除去修。未生不善法为不生故,于厌患等诸对治门,作意修习。名对治修。当知此中从了相作意,乃至胜解作意,名厌患对治修。从远离作意,乃至方便究竟作意,名断对治修。方便究竟果作意,名持对治修。从此已上,卽此一切七种作意,堕于胜地上地所摄。当知一切名远分对治修。此四种修,一切总说为二种修,谓防护受持修及作意思惟修。此中修身名防护修,修戒名受持修。若静虑地作意修,若谛智地作意修,总名作意思惟修。此中初作意修名为修心,第二作意修名为修慧。 - 朱芾煌
净土宗所立的尊重修、无余修、无间修、长时修。
尊重修:又名恭敬修,至心恭敬礼念彼佛和圣像,无有懈退,名尊重修,又名恭敬修。
无余修:福德和智能二种资粮,具修而无缺少,故名无余修。
无间修:勇猛精进,无有间断,故名无间修。
长时修:自初发心开始,以毕命为期,名长时修。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