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catva^rah! pratyaya^h!。为佛教阿毗达磨(论)中所整理出之因缘论。即赅括一切有为法之生起所凭借之四种缘。四缘常与“六因”同时论述,“四缘”系从“果”之产生而考察各种“因”之起源,“六因”则侧重说明业报得以产生之条件。佛教各宗对因缘论之看法各异,以大小乘而言,小乘中较具代表性者为说一切有部(发智论、大毗婆沙论)及俱舍宗(俱舍论),大乘以唯识宗(成唯识论)之说为主。四缘,即因缘(梵hetu -pratyaya )、等无间缘(梵samanantara -pratyaya )、所缘缘(梵a^lambana -pratyaya )、增上缘(梵adhipati -pratyaya ),大小乘皆说之,惟说法互异;六因,为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主要是发智论、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小乘论书所说。小乘并把能作因包含四缘中之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而将因缘一项开演为其他之五因。若将四缘、六因、五果等三学说并举,则可合为佛教因果论之完整思想。兹略述大小二乘之四缘说:
(一)小乘之说:(1)因缘,即产生自果之直接内在原因,例如由种子而生芽,种子即是芽之因缘。其“因缘”一词,“因”亦作“缘”解。于佛教因缘论中,通常将引生结果之主要条件称为“因”,次要条件称为“缘”。于此,则强调“因”亦为众多条件之一,故称“因缘”,非寻常所谓“因与缘”之义。又此缘可适用于精神与物质等一切现象。(2)等无间缘,又称次第缘,即心、心所之相续中,由前一刹那让路而开引后一刹那生起之原因。亦即心、心所于“过去”之前一刹那灭谢,复给予“现在”之后一刹那生起之力用。所谓“等”,谓“前念”既灭,“后念”继生,二念之体用同等,反之,若前一刹那为善心聚,后一刹那为恶心聚,则其前后刹那之相望则相异而非同等;所谓“无间”,谓前后二念之间,念念生灭,刹那不停,而无有间隔。此缘仅适用于精神现象,为认识活动得以发生之条件。(3)所缘缘,略称缘缘,指心、心所所攀缘之一切对象,亦即一切外在事物对内心所产生之间接、直接之缘。例如眼识必以一切色为所缘缘,耳识必以一切声为所缘缘,乃至意识必以过、现、未等一切法为所缘缘。(4)增上缘,指上述三缘以外一切有助于或无碍于现象发生之原因条件。
佛教将一切万法分为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其性非色非心,而与心不相应的有为法)、色法、无为法等五大类,称为“五位”。若就五位之生起与四缘之关系而言,心法及心所有法(精神现象)之生起,须具备四缘全部;心不相应行法(小乘分之为十四种)中之“无想定”与“灭尽定”之生起,仅须因缘、等无间缘、增上缘,而无所缘缘,此因无想与灭尽二定既属于无心定,已无心识作用可言,而所缘缘则须以心识为产生作用之相应条件,故此二定之生起不具所缘缘;心不相应行法其余之十二法与色法(一切物质现象)之生起,皆仅须因缘与增上缘,此因色法与其余十二种心不相应行法既无心识作用,故无所缘缘,其生起之前后两相亦非同等,且无固定之相续次序,故无等无间缘;无为法乃无有生灭变化之诸法真实体性,自然无生起之原因条件可言,故在四缘的范围之外。
又若以时间、空间而言,等无间缘属于时间之因素,所缘缘属于空间之因素,因缘及增上缘则通于时空二者。又小乘既于四缘之外另立六因之说,则四缘与六因之关系后世亦异说纷纭。如俱舍论宝疏(法宝撰)卷七力主六因与四缘互摄之说,即如上记所言能作因包含等无间、所缘、增上等三缘,俱有因等其余五因通摄因缘。另如俱舍论光记(普光述)卷七则认为四缘赅摄之范围较宽,六因较狭,故四缘能含摄六因,六因不能含摄四缘。即俱有因等五因与因缘固可互相通摄,然能作因唯通于增上缘,而未能含摄等无间、所缘二缘。
(二)大乘之说:(1)因缘,指一切有为法中能亲生自果者,如麦种生麦,稻种生稻。此因缘之体性有二:1.种子,指第八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善、染、无记等一切法;此种子于异时能引生自类之种子(称为种生种),于同时能生起自类之现行(称为种生现)。2.现行,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等七转识之现行能熏成本识(即第八识)中之自类种子(称为现熏种)。(2)等无间缘,谓心、心所之生起系由前念引生后念,念念相续,无有间隔,此说与小乘大致相同,惟唯识宗主张八识之体各自有别,故各自产生前后无间之相续关系;小乘则认为异识之间亦可互相形成等同无间之相续关系。(3)所缘缘,凡心、心所之对象成为原因,而令心、心所产生结果之时,心、心所之对象即称为所缘缘。唯识宗特分为亲所缘缘、疏所缘缘两种。如成唯识论卷七所说(大三一·四○下):“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此乃小乘未谈及之深义。(4)增上缘,亦如小乘所说,指上记三缘以外的一切法生起之原因条件。惟此缘范围甚为宽广,如小乘所说之六因,悉得摄入此中。
若就诸法之生起与四缘之关系而言,大乘认为色法与诸种子之生起,仅须依因缘与增上缘,此因色法与种子皆非缘虑之法,故无所缘缘;又以多类俱转而无前后齐等之故,而无等无间缘。心法、心所法则与小乘看法相同,须具备全部四缘而后生起。[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一、瑜伽师地论卷五、卷三十六、显扬圣教论卷十八、顺正理论卷十八、显宗论卷十、成唯识论了义灯卷六本、大乘义章卷三](参阅“六因”1256、“缘”6123)
(名数)旧译曰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新译曰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一因缘,谓六根为因,六尘为缘也。如眼根对于色尘时,识即随生,余根亦然,是名因缘。二次第缘,谓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名次第缘。三缘缘,谓心心所法,由托缘而生还,是自心之所缘虑,名为缘缘。四增上缘,谓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增上力用,诸法生时,不生障碍,名增上缘。见大明法数一五。又见于智度论,唯识论,大乘义章等。
[出大智度论] 一因缘谓六根为因。六尘为缘也。如眼根对于色尘时。识即随生。余根亦然。是名因缘。(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二次第缘谓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名次第缘。(心心所法者。心即心王。心所即受想行也。此心王心所。对于诸尘念念不停。是名次第相续也。)三缘缘谓心心所法。由托缘而生。还是自心之所缘虑。名为缘缘。(托缘者。谓依托色声香味触法之缘也。)四增上缘谓六根能照境 - 明·一如等 撰
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因缘是种子与现行,相薰习义,为生果的原因;等无间缘是前念与后念,必须次第相续而起,体用齐等,而无间断;所缘缘之上缘字是攀缘之义,心识为能缘,境界为所缘,心心所法,仗境方生,即见相二分,俱起为缘;增上缘是谓于此法,增强其力 - 陈义孝编
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因缘亲生名因。就因辨缘故名因缘次第缘后心是前心次第子。次第法为缘故名次第缘。缘缘六识能缘六尘。名之为缘。六尘与彼缘法作缘故名缘缘。增上缘六根等法生识中。强名为增上用。增上法为缘故名增上缘 - 唐·李师政 撰
瑜伽三卷八页云:又有四缘: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因缘者,谓种子。等无间缘者,谓若此识无间,诸识决定生,此是彼等无间缘。所缘缘者,谓诸心、心所所缘境界。增上缘者,谓除种子余所依,如眼及助伴法望眼识。所余识亦尔。又善不善性,能取爱、非爱果,如是等类名增上缘。又由种子故,建立因缘。由自性故,立等无间缘。由所缘境故,立所缘缘。由所依及助伴等故,立增上缘。如经言:诸因诸缘,能生识者。彼卽此四,因缘一种,亦因亦缘。余唯是缘。(待议?)
二解 瑜伽五十一卷十六页云:复次此中云何名诸行因?何等名缘?谓薄伽梵说诸行生缘略有四种: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因缘一种,亦因亦缘。余之三种,唯缘非因。如彼卷十六页至五十二卷一页广释。
三解 瑜伽八十五卷十二页云:复有四缘,能令诸行展转流转。何等为四?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卽此四缘,略有二种:一因,二缘。因唯因缘,余三唯缘。又因缘者,谓诸行种子。等无间缘者,谓前六识等及相应法等无间灭,后六识等及相应法等无间生。所缘缘者,谓五识身等以五别境为所缘,第六识身等以一切法为所缘。增上缘者,谓五识等以眼等各别所依为增上缘,及以能生作意等为增上缘,意识身等以四大种身及能生作意等为增上缘。又先所造业,望所生爱非爱果,当知亦是增上缘;如是资粮望道,道望得涅盘,当知亦是增上缘摄。
四解 如成唯识论七卷十七页至二十一页广说。
五解 俱舍论七卷一页颂云:说有四种缘,因缘五因性。等无间非后,心心所已生。所缘一切法,增上卽能作。论曰:于何处说?谓契经中。如契经中说四缘性。谓因缘性。等无间缘性。所缘缘性。增上缘性。此中性者是缘种类。如彼卷一页至五页广释。
六解 品类足论七卷五页云:因缘云何?谓一切有为法。等无间缘云何?谓除过去现在阿罗汉命终时心心所法,诸余过去现在心心所法。所缘缘及增上缘云何?谓一切法。如彼卷一页至五页广释。
七解 入阿毗达磨论下十四页云:缘有四种:谓因、等无间、所缘、增上缘。除能作,余五因名因缘。过去现在心心所法,除阿罗汉最后心等,名等无间缘。一切法名所缘缘。能作因性名增上缘。
八解 大毗婆沙论二十一卷十五页云:复次诸法作用,必假因缘。因已广辩,次应说缘。缘有四种,如施设论及见蕴辩。然施设论作如是说:有法是因缘,彼亦是等无间缘,亦是所缘缘,亦是增上缘。乃至有法,是增上缘。彼亦是因缘,亦是等无间缘,亦是所缘缘。问:一切法中有能作四缘者,如心心所法;有能作三缘者,如色心不相应行;有能作二缘者,如无为法。何故彼说有法是因缘,彼亦是等无间缘,乃至广说耶?答:彼依容有,故作是说。谓诸法中有心心所具四缘性,不说一切皆作四缘。若尽理者,应作是说。问:若法是因缘,彼亦是等无间缘耶?答:若法是等无间缘,彼亦是因缘。有法是因缘,彼非等无间缘。谓除过去现在非最后心心所法,余一切有为法。问:若法是因缘,彼亦是所缘缘耶?答:若法是因缘,彼亦是所缘缘。有法是所缘缘,彼非因缘。谓无为法。问:若法是因缘,彼亦是增上缘耶?答:若法是因缘,彼亦是增上缘。有法是增上缘,彼非因缘。谓无为法。问:若法是等无间缘,彼亦是所缘缘耶?答:若法是等无间缘,彼亦是所缘缘。有法是所缘缘,彼非等无间缘。谓除过去现在非最后心心所法,余一切法。问:若法是等无间缘。彼亦是增上缘耶?答:若法是等无间缘,彼亦是增上缘。有法是增上缘,彼非等无间缘。谓除过去现在非最后心心所法,余一切法。问:若法是所缘缘,彼亦是增上缘耶?答如是。问:若于一法具四缘者,应但一缘,云何立四?答:依作用立,不依物体。一物体中有四用故。谓一剎那心心所法,引起次后剎那同类心心所故,立为因缘。卽此开避,次后剎那心心所法令得生故,立为等无间缘。卽此能为次后剎那心心所法所取境故,立为所缘缘。卽此不障碍次后剎那心心所法令得生故,立为增上缘。此中因缘如种子法,等无间缘如开导法,所缘缘如任杖法,增上缘如不障法。如是等过去现在非最后心心所法,具四缘性。余有为法,有三缘性。三无为法,有二缘性。皆依义说,不依物体。一物体中有多义故。 - 朱芾煌
四缘者: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是也。
一、因缘 亲辨自体生自果为因,以因为缘。
二、等无间缘 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
三、所缘缘 心心所法,由托缘而生,还是自心之所缘虑。
四、增上缘 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增上力用,诸法生时,不生障碍。 - 明·杨卓
此为小乘佛教阿毗昙师的因缘论。即一切有为法生起所凭借的四种缘。四缘常与“六因”同时论述,“四缘”系从“果”的产生而考察各种“因”的起源,“六因”则侧重说明业报得以产生的条件。阿毗昙师以为:一、因缘,即产生自果的直接内在原因,例如由种子而生芽,种子即是芽之因缘。二、等无间缘,又称次第缘,即心、心所之相续中,由前一刹那让路而开引后一刹那生起的原因。亦即心、心所于“过去”之前一刹那灭谢,复给予“现在”的后一刹那生起之力用。三、所缘缘,略称缘缘,指心、心所所攀缘外境,一切外在事物对内心所产生之间接、直接之缘。例如眼识必以一切色为所缘缘,耳识必以一切声为所缘缘,乃至意识必以过、现、未等一切法为所缘缘。四、增上缘,指上述三缘以外一切有助于或无碍于现象发生之原因条件。
大乘之说,则以一、因缘,指一切有为法中能亲生自果者,如麦种生麦,稻种生稻。此因缘之体性有二:一为种子,指第八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善、染、无记等一切法;此种子于异时能引生自类之种子(称为种生种),于同时能生起自类之现行(称为种生现)。二为现行,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等七转识之现行能熏成本识(即第八识)中之自类种子(称为现熏种)。二、等无间缘,谓心、心所之生起系由前念引生后念,念念相续,无有间隔,此说与小乘大致相同,惟唯识宗主张八识之体各自有别,故各自产生前后无间之相续关系;小乘则认为异识之间亦可互相形成等同无间之相续关系。三、所缘缘,凡心、心所之对象成为原因,而令心、心所产生结果之时,心、心所之对象即称为所缘缘。此又有亲所缘缘、疏所缘缘之分。如《成唯识论》卷七所说:“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此乃小乘未谈及之深义。四、增上缘,亦如小乘所说,指上记三缘以外的一切法生起之原因条件。惟此缘范围甚为宽广,如小乘所说之六因,悉得摄入此中。 - 于凌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