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家所立六位心所之一。指周遍于一切心王、心所而相应之五种心所,即触(梵spars/a )、作意(梵manasi -ka^ra )、受(梵vedana^ )、想(梵sam!jn~a^ )、思(梵cetana^ )等五者。此五心所皆具四种一切之义,即:(一)一切性,遍于善、恶、无记等三性之心而起,故谓一切性。(二)一切地,遍于三界九地或有寻有伺、无寻有伺、无寻无伺等三地而起,故谓一切地。(三)一切时,又分为三义:(1)于一切有心之中皆具有此义,此系就“自他”相待之情形而言,即“他”之一切心若起,则“自”心必与之相应而起;而一切之有心莫不具有此自他相待之性质。(2)自无始以来皆不间断。(3)缘一切境时皆起。(四)一切俱,此五遍行相互俱生,故谓一切俱。此五心所之外,无一具有如是四一切者,故唯立此五者而称为遍行。于萨婆多部,除上记五心所之外,别加欲、慧、念、胜解、三摩地等五别境,而立十心所之说,是为大地法。[成唯识论卷三、卷五、瑜伽师地论卷三、大乘五蕴论、显扬圣教论卷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大乘百法明门论]
(名数)周遍于一切心王心所而相应之五种心所也。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成唯识论第三曰:“此识与几心所相应,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阿赖耶识,无始时来,乃至未转,于一切位,恒与此五心所相应,以是遍行心所摄故。”又第五曰:“复以四一切辨五差别,谓一切性及地时俱,五中,遍行具四一切。”即是。此中具四一切者,此作意等五心所,遍于善等三性而起,故云一切性;遍于三界九地或有寻等三地而起,故云一切地;一切有心皆有,或自无始不断,或缘一切之境,故云一切时;定俱生,故云一切俱。此五心所外,无一具如是四一切者,故唯立此五者而名为遍行。但萨婆多部合此五者及五别境(欲、慧、念、胜解、三摩地),立十心所而名为大地法。又出于瑜伽师地论第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