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五取蕴?五取蕴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法相辞典、唯识名词白话辞典中都找到了“什么是五取蕴”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五取蕴”的解释

  梵语pan~ca  upa^da^na-skandha^h!,巴利语pan~c”  upa^da^na-kkhandha^。又作五受阴。即由取(烦恼)而生或能生取之有漏之五蕴。指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释之,谓若色有漏有取,彼色在过去、未来与现在,或起欲,或起贪、嗔、痴、怖,或复随起一心所随烦恼,称为色取蕴。其余受、想、行、识等亦如是广分别。论中并分别蕴与取蕴之差异,谓蕴通有漏、无漏,取蕴则唯通有漏。

  又就取蕴之名义而论,俱舍论卷一谓一切烦恼总称为取,蕴从取生,或蕴属取,或蕴生取,故称取蕴。然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则特以诸蕴中所有之欲贪称为取,以取合故,称为取蕴。[杂阿含经卷三、法乘义决定经卷上、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五、成唯识论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末、俱舍论光记卷一]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五取蕴”的解释

  (术语)谓有漏之五蕴也。取者取着之义。小乘有部,总为烦恼之异名,大乘唯识,为贪爱之别名。取着于贪爱之烦恼事物,故名为取,五蕴以烦恼为因而生,故云取蕴(第一义),五蕴常从属烦恼,故云取蕴(第二义),五蕴能生烦恼,故云取蕴(第三义)。俱舍论一曰:“有漏名取蕴。(中略)烦恼名取,蕴从取生故名取蕴,如草糖火。或蕴属取故名取蕴,如帝王臣。或蕴生取故名取蕴,如花果树。”同光记一本曰:“烦恼名取,能执取故。”唯识述记一末曰:“萨婆多中一切烦恼皆名为取,蕴依取生,或能生取,故名取蕴。今者大乘如对法说,欲贪名取,唯贪为体。”

【法相辞典】对“什么是五取蕴”的解释

大毗婆沙论七十五卷一页云:五取蕴者: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如彼卷一页至五页广释。
二解  集异门论十一卷十三页云:五取蕴者:一、色取蕴。二、受取蕴。三、想取蕴。四、行取蕴。五、识取蕴。云何色取蕴?答:若色、有漏,随顺诸取;于此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欲生时生;或贪,或瞋,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恼。是名色取蕴。云何受取蕴?答:若受、有漏,随顺诸取;于此诸受,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欲生时生;或贪,或瞋,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恼。是名受取蕴。云何想取蕴?答:若想、有漏,随顺诸取;于此诸想,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欲生时生;或贪,或瞋,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恼。是名想取蕴。云何行取蕴?答:若行、有漏,随顺诸取;于此诸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欲生时生;或贪,或瞋,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恼。是名行取蕴。云何识取蕴?答:若识、有漏,随顺诸取;于此诸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欲生时生;或贪,或瞋,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恼。是名识取蕴。 - 朱芾煌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对“什么是五取蕴”的解释

取者烦恼之意,即由取而生或能生取之有漏五蕴。指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又就取蕴的名义而论,《俱舍论》卷一称,一切烦恼总称为取,蕴从取生,或蕴属取,或蕴生取,故称取蕴。然《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特以诸蕴中所有之欲贪称为取,以取合故,称为取蕴。 - 于凌波居士著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五取蕴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