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五受?五受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藏法数、佛学常见辞汇、法相辞典、唯识名词白话辞典中都找到了“什么是五受”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五受”的解释

  梵语pan~ca  vedana^h!,巴利语pan~ca  vedana^。指五种觉受。(一)随触之领纳分为五种。依俱舍论之说,五受即:(一)苦受(梵duh!kha  -vedana^  ),谓五识相应之身不悦之受。(二)乐受(梵sukha  -vedana^  ),谓五识相应之身悦及第三静虑意识相应之心悦。(三)忧受(梵daurmanasya  -vedana^  ),谓意识相应之心不悦之受。(四)喜受(梵saumanasya  -vedana^  ),谓初二禅及欲界意识相应之心悦。(五)舍受(梵upeks!a^  -vedana^  ),谓于身心非悦非不悦。此五受于众生感杂染中,有增上之作用,故立为五根,又称五受根,即苦根、乐根、忧根、喜根、舍根。[大集法门经卷下、俱舍论卷三、阿毗达磨发智论卷十四、成唯识论卷五]

  (二)分别受之自性与相应等有五种。即:(一)自性受(梵svabha^va  -vedani^yata^  ),为受之心所,即谓苦、乐等诸受。(二)相应受(梵sam!prayukta  -vedani^yata^  ),即谓与苦、乐等诸受相应之触心所。(三)所缘受(梵a^lambana  -vedani^yata^  ),又称境界受,谓苦、乐等诸受之境界。(四)异熟受(梵vipa^ka  -vedani^yata^  ),又称报受,谓感异熟之诸业。(五)现前受(梵sam!mukhi^  -bha^va-vedani^yata^  ),谓苦、乐等诸受中之正起现行者。[俱舍论卷十五、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五、顺正理论卷四十、杂阿毗昙心论卷三、俱舍论光记卷十五]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五受”的解释

  (名数)受心识领纳所对之境之作用也。差别有五种:一、忧受,为意识之领纳,对于遣情之境,分别为忧恼者。二、喜受,为意识之领纳,对于顺境之境,分别为喜悦者。三、苦受,为眼等五识之领纳,对于违情之境,无分别而感苦痛者,四、乐受,为眼等五识之领纳,对于顺情之境,无分别而戚快乐者。五、舍受,为通于六识之领纳,对于不违不顺之境,无苦无乐者。见唯识论五。

【三藏法数】对“什么是五受”的解释

  [出析玄记]  受者领纳也。谓六根之识。领受六尘之境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一忧受谓心于违情之境。而受煎逼之忧。是名忧受。二喜受谓心于顺情之境。而受忻悦之喜。是名喜受。三苦受谓身于违情之境。而受逼迫之苦。是名苦受。四乐受谓身于顺情之境。而受安逸之乐。是名乐受。五舍受谓心于不违不顺之境。而受无苦无乐无憎无爱之舍。是名舍受。 - 明·一如等 撰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五受”的解释

  吾人的心识领纳外境时所产生的五种感受,即忧受、喜受、苦受、乐受、舍受。 - 陈义孝编

【法相辞典】对“什么是五受”的解释

如受蕴差别中说。 - 朱芾煌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对“什么是五受”的解释

五受即五种觉受,随触的领纳分为五种。即:一、苦受、谓与前五识相应的不悦之受。二、乐受:谓与前五识相应的身悦之受。三、忧受:谓与意识相应的不悦之受。四、喜受:谓与意识相应的心悦之受。五、舍受:谓于身心非悦非不悦之受。换一表达方式,在苦受、乐受、舍受的三受之外,再加上忧受、喜受,合称五受。唯识学上谓:苦乐二受唯与前五识相应,是生理上的受,忧、喜二受与第六识相应,是心理上的受。唯此为与第六识相应的受心所之感受,第六识与受心所各有自体,不是一法。 - 于凌波居士著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五受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