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五台山?五台山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中国百科全书、佛学常见辞汇、佛识慧集中都找到了“什么是五台山”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五台山”的解释

  (一)位于我国山西五台县东北,与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合称为我国佛教之四大灵山。以东、西、南、北、中五峰耸立,山顶无林木,垒土如台,故称五台山。又以五峦巍然,拔乎群山,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别号清凉山。为古来文殊菩萨示现之道场,广受海内之信仰。华严经菩萨住处品及宝藏陀罗尼经谓文殊

菩萨住处为五顶,名清凉山。此为文殊信仰之由来。五台为:东台望海峰,又称无恤台、常山顶。西台挂月峰,又称瞢□山,上有泉群山。南台锦绣峰,又称系舟山。北台协斗峰,又称夏屋山、覆宿埵。中台即翠岩峰。自北魏文帝游中台,创建大孚图灵鹫寺后即佛寺林立。极盛时,五峰内外佛刹多达三百余寺,迄今约存一百余寺。其中以大佛光寺与显通寺之无梁殿、铜殿著称于世。罗侯寺、清凉寺、金阁寺、北山寺、望海寺、大文殊寺亦颇为著名。与此山有关系之名僧很多,如:不空建金阁寺、玉华寺等,成为密教中心。法照建竹林寺,修习念佛三昧;日僧圆仁承其教法,传至比睿山,是为引声念佛之始。澄观曾于大华严寺着华严经疏。日本之入唐僧、入宋僧至此参访者颇多。又如高丽之慈藏、罽宾之佛陀波利等皆曾登山参访。



  元代成宗皇太后尝建大万圣佑国寺,并重修五台诸寺。八思巴亦曾驻此。明万历年间,重修大塔院寺,建护国释迦文佛舍利塔,塔台上筑有球形之塔身,上安十三级之相轮,塔高二

十七丈,周围二十五丈,为西藏式喇嘛塔,是山中最为壮观之地。清康熙以后,历代皇帝行幸不绝,捐资营修,满蒙之佛教徒亦常至此巡塔,活佛亦屡次巡驻。今住僧中分为青衣、黄衣两派。青衣僧住大显通寺、大塔院、金阁、灵境等十刹。黄衣僧为喇嘛僧,住菩萨顶、金刚窟、罗侯等十大刹。自古以来蒙古王公每岁朝山,布施甚厚。[续高僧传卷七、卷二十五、代宗朝赠司空大辩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二、佛祖统纪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卷四十五、清凉山志、元史本纪第十、第十八、第二十二、康熙东华录卷三十二、卷六十一、乾隆东华录卷二十四、卷三十一、嘉庆东华录卷二十八、卷三十、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第三十一至第三十四、职方典第二九四]

  (二)位于韩国江原道平昌郡。与金刚山并称韩国二大名山。上有满月、麒麟、长岭、象王、智炉五峰,峰上平坦处均建有寺庵,其中,上院寺藏有全国最古老之朝鲜钟。山之入口为月精寺,乃新罗慈藏律师入唐时,登五台山,亲谒文殊菩萨,归国后,迎纳佛骨而建之寺塔,今为韩国三十一本山之一,寺庭九层塔与上院寺之梵钟共为新罗美术之精粹。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五台山”的解释

  (地名)四大名山之一。清一统志一百十四曰:“五台山在五台县东北一百八十里西北距繁峙县一百三十里。水经注,山五峦巍然,故谓之五台。其中南台去中台八十里,台高三十里,顶周二里。金莲日菊佛钵华灿发如锦,亦名锦绣峰,世传文殊菩萨示现之处。”华严经疏曰:“清凉山者,即代州雁门五台山也。”贤首华严传一曰:“案此经(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云:东北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二万菩萨常住说法,故今此山下有清凉府,山南面小峰有清凉寺,一名五台山。五山最高,其上并不生森林,以与积土同,故谓之台。山周回四百余里,东连恒岳,中台上有大华池,湛然清彻,间有微感。又有精屋石塔,北台上有铁浮图二,并舍利及文殊形像。(中略)昔北齐日大敞玄门于此山中置伽蓝二百余所。又割恒定等八州税,以供山众衣药之资。(中略)山去京一千六百里,代州界也。地居边境,寒烈特甚,故四月已前,七月已后,坚冰积雪,暠皓弥布。非盛夏之日登践无由。”蒋维乔中国名胜第十三种五台山弁言曰:“五台山在山西五台县东北一百二十里,亦名清凉山,相传为文殊菩萨道场。五峰环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名。夏时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山左邻恒岳,右瞰滹沱,周五百余里,状如莲华。东南西北四台,皆自中台发脉,群峰联属,势若游龙。丛林大刹,皆在中台之下。僧侣分为青衣僧黄衣僧,青衣僧即寻常之僧人,皆着青衣,黄衣僧则喇嘛也。各有著名十大寺,如显通、塔院、圆照、广宗、殊像、碧山、南山、凤林、金阁、灵境等寺,青衣所住持也。菩萨顶、玉花池、金刚窟、镇海、罗睺、普安、三泉、七佛、寿宁、台麓等寺,喇嘛所住寺也。喇嘛中有扎萨克,居菩萨顶真容院,由西藏达赖喇嘛派来,六年一任,约束众喇嘛,职位颇尊。青衣僧则由各寺公举会长,处理公共之事。蒙古王公每岁朝山,布施甚多。闻纪元后以关外道途不静,来者较少。然香火犹盛。内地僧俗二众,夏时朝山者,亦绎络于途。”

【中国百科全书】对“什么是五台山”的解释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又名清凉山。在山西五台县东北部。相传为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方圆五百里,由一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广,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山。五台之巅,各有一峰名和寺院:东台有望海峰望海寺,西台有桂月峰法雷寺,中台有翠岩峰演教寺,南台有锦绣峰普济寺,北台有叶斗峰灵隐寺。唐代华严宗的澄观,根据《华严经》所提到的东北方清凉山和《文殊陀罗尼经》说到大振那(摩诃支那)国五顶山文殊住化的内容,进一步确定中国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其后,宋张商英作《五台山赋》,提到五台山为文殊修行之地。有关文殊显灵说法的传说,流传很广。北魏时建有大孚寺、清凉寺和佛光寺。北齐时,五台寺院增至200余座。隋文帝时,又于五个台顶各建一寺。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敕内侍张延训造金铜文殊像置于真容院(即今菩萨顶),重修真容、华严、寿宁、兴国、竹林、金阁、法华、秘密、灵境、大贤十寺。明末又重建了大塔院寺的大塔和显通寺的铜殿塔等。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步调查,全山有“青庙”(汉僧所住)97处,“黄庙”(蒙藏喇嘛所住)25处。现存寺庙台内有显通寺、大塔院寺、菩萨顶等39座,台外有佛光寺、南禅寺等8座。

  佛教传说五台山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之地,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至十五都举行规模盛大的“大誓愿会”通称六月大会)。中外佛教徒到此巡礼的络绎不绝。唐麟德(664~665)中,有师子国(今斯里兰卡)释迦密多罗上五台山朝礼文殊菩萨;仪凤元年(676)有北印度罽宾国僧佛陀波利到五台山,后又回国取来《陀罗尼经》,刻于经幢。五代时仍有印度僧人前往。日本著名的僧人灵先、圆仁、碉然等都曾到五台山学习和巡礼。在国内,相传北魏法聪在五台北寺弘传《四分律》。唐代佛教各宗名德到此讲学、著述者甚多。华严宗澄观于此撰《华严经疏钞》,敕命将其所住之寺改名为大华来寺(一说为武则天时改称);天台宗志远于大华严寺弘传《摩诃止观》;晚唐禅僧从谂曾九次行脚五台参访善知识;密宗大师不空在五台建金阁寺;净土宗法照也曾于竹林寺盛倡五会念佛。后大华严寺、金阁寺、竹林寺(今仅存遗址)被称为五台三大名刹。(林子青)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五台山”的解释

  又名清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山西五台县,相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 陈义孝编

【佛识慧集】对“什么是五台山”的解释

又名清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山西五台县,相传为文殊菩萨道场。

- 梵心居士编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五台山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