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五重唯识?五重唯识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佛学常见辞汇、佛学次第统编中都找到了“什么是五重唯识”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五重唯识”的解释

  又作五重唯识观。法相宗以诸法均由观识转变而来,持此观法,将唯识体之浅深粗细次第分为五重,此即五重唯识观。又见道以前之相似观有五重层次,但在见道真观,达到第一重之唯识观时,即可立证真如。

  五重唯识观为窥基所创,即:(一)遣虚存实识,遣,即遮遣,意为否定。在三性中,遍计所执为虚妄,体用皆无,故舍遣之;以依他、圆成为诸法之体相与实性,以其为真实,故存留之,并观此二性乃唯识之所现,此为第一重唯识观。(二)舍滥留纯识,在第一重观之时,依他之事与圆成之理虽不离识,但内识中仍有客观之境界(相分)与主观之心(见分、自证分),心唯内有,境亦通外,为恐相分之内境与心外之境混淆,无法得到正观,故须舍境留心,此为第二重唯识观。(三)摄末归本识,在第二重观之时,虽已舍离心境相对之滥境,然所留之心法仍有识自体(自证分)之本与作用之末(见相二分)的分别,因末离本则不存在,故摄末归于本,此为第三重唯识观。(四)隐劣显胜识,心王和心所之自体,虽同样变现见相二分为能缘、所缘,然心所仅为心王之伴属,作用较劣,故须隐蔽较劣之心所而彰显较胜之心王。此为第四重唯识观。(五)遣相证性识,第四重时,虽已显存心王,但心王有事、理之别(事为相用之依他起性,理为性体之圆成实性),故须遣依他之相用,证圆成之实性。此为第五重唯识观。

  以上乃对心王而说,若从一般观点视之,在心王、心所、色法、不相应行法、真如等五法之事理上,亦应遣前四重,而证第五重。复次,以上五重乃在说明悟入三性之层次,故离三性观则不存在。

  又五重中之第一重为总观,后之四重为别观。又前四重乃观现象识之相唯识,为见道以前之修法;第五重为观真如唯识之性唯识,乃见道以后之修法。[般若心经幽赞卷上、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本、唯识义章卷一末、卷二本、大乘法相宗名目卷五下]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五重唯识”的解释

  (术语)见唯识观条。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五重唯识”的解释

  (术语)法相宗所立。观万法唯识之理,有由浅至深之五重。见唯识条。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五重唯识”的解释

  法相宗所修的观行,从浅至深,共有五重,名五重唯识观。第一重是遣虚存实,即遣除遍计所执的虚妄计度,而存依他起性及圆成实性的实体。第二重是舍滥留纯,即舍除杂滥的外境,而存留纯粹的内识。第三重是摄末归本,即从见相二分的枝末作用上,摄归自证分的本体。第四重是隐 - 陈义孝编

【佛学次第统编】对“什么是五重唯识”的解释

  观门次第,从粗至细,总有五重:
  一、遣虚存实识  谓观遍计所执,唯虚妄起,无体用,应正遣空,情有理无故。观依他圆成诸法体实,二智境界,应正存有,理有情无故。若尔何故得言唯识?唯言但遮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
  二、舍滥留纯识  谓虽观事理,皆不离识。于此内识,有境有心。识唯内有,境亦通外。恐滥外故,但言唯识。
  三、摄末归本识  谓见相二分,俱依识有。若离识自体,本末法必无。是故摄末归本,名曰唯识。
  四、隐劣显胜识  谓心及心所,俱能变现。以心王胜而心所劣。隐劣显胜,名为唯识。
  五、遣相证性识  谓识言所表,具有事理。事为相用,遣而不取。理为性体,应求作证。 - 明·杨卓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五重唯识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