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sam!jn~a^-skandha。蕴为积聚之意。佛教谓一切有为法之积聚有五种类别,想蕴即其中之一。人有想像事物善恶邪正,或想像眼、耳、鼻、舌、身、触之种种“情想”,积聚之,称为想蕴。俱舍论卷一(大二九·四上):“想蕴,谓能取像为体,即能执取青黄、长短、男女、怨亲、苦乐等相。”[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参阅“五蕴”1212)
(术语)五蕴之一。人有想像事物善恶邪正种种情想聚之,故名曰想蕴。俱舍论二曰:“想蕴谓能取像为体,即能执取青黄长短男女怨亲苦乐等相。”
五蕴之一。见五蕴条。 - 陈义孝编
如五蕴中说。
二解 如名色差别中说。
三解 五蕴论二页云:云何想蕴?谓于境界、取种种相。
四解 广五蕴论三页云:云何想蕴?谓能增胜取诸境相。增胜取者:谓胜力能取。如大力者、说名胜力。
五解 俱舍论一卷十一页云:想蕴、谓能取像为体。卽能执取青黄长短男女怨亲苦乐等相。此复分别,成六想身。应如受说。
六解 品类足论二卷十四页云:想蕴云何?谓六想身。卽眼触所生想、乃至意触所生想。
七解 集异门论十一卷一页云:云何想蕴?答:诸所有想、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想蕴。诸所有想者:云何名为诸所有想?答:尽所有想、谓六想身。何等为六?谓眼触所生想,耳鼻舌身意触所生想。如是名为诸所有想。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者:云何过去想?答:若想、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转,已现转;已聚集,已出现;落谢过去,尽灭离变;过去性,过去类,过去世摄;是名过去想。云何未来想?答:若想、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转,未已现转;未聚集,未出现;未来性,未来类,未来世摄;是名未来想。云何现在想?答:若想、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转,已现转;聚集出现;住未已谢,未已尽灭,未已离变,和合现前;现在性,现在类,现在世摄;是名现在想。若内若外者:云何内想?答:若想、在此相续,已得不失;是名内想。云何外想?答:若想、在此相续,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续。是名外想。若粗若细者:云何施设粗想细想?答:观待施设粗想细想。复如何等?答:若观待无寻唯伺想;则有寻有伺想名粗。若观待有寻有伺想;则无寻唯伺想名细。若观待无寻无伺想;则无寻唯伺想名粗。若观待无寻唯伺想;则无寻无伺想名细。若观待色界想;则欲界想名粗。若观待欲界想;则色界想名细。若观待无色界想;则色界想名粗。若观待色界想;则无色界想名细。若观待不系想;则无色界想名粗。若观待无色界想;则不系想名细。如是施设粗想细想。如是名为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者:云何施设劣想胜想?答:观待施设劣想胜想。复如何答?答:若观待有覆无记想;则不善想名劣。若观待不善想;则有覆无记想名胜。若观待无覆无记想;则有覆无记想名劣。若观待有覆无记想;则无覆无记想名胜。若观待有漏善想;则无覆无记想名劣。若观待无覆无记想;则有漏善想名胜。若观待无漏善想;则有漏善想名劣。若观待有漏善想;则无漏善想名胜。若观待色界想;则欲界想名劣。若观待欲界想;则色界想名胜。若观待无色界想;则色界想名劣。若观待色界想;则无色界想名胜。若观待不系想;则无色界想名劣。若观待无色界想;则不系想名胜。如是施设劣想胜想。如是名为若劣若胜。若远若近者:云何远想?答:过去未来想。云何近想?答:现在想。复次云何远想?答:若想、过去,非无间灭;若想、未来,非现前起;是名远想。云何近想?答:若想、过去,无间已灭;若想、未来,现前正起。是名近想。如是名为若远若近。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者:云何一切略为一聚?答:推度思惟称量观察,集为一聚。是故名为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想蕴者:云何说名想蕴?答:于此想蕴,显想显蕴显身显聚。是故名为说名想蕴。 - 朱芾煌
为五蕴中的第三位。《大乘广五蕴论》曰:“云何想蕴,谓能增胜,取诸境相。增胜取者,谓胜力能取,如大力者,说名胜力。”又、《成唯识论》曰:“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想蕴的想,即心所有法中遍行心所的想心所,以其功能重要,所以在五蕴中列为想蕴。六识缘境时,想心所于所缘之境,加以了别,构成概念,再施以名言——即于所缘之相上加以名称。于境取像,施以名言,此名言是未出口的名言,亦即无声的名言。例如眼识缘一四脚平面的东西,想心所即给加上桌子的名称。 - 于凌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