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修行?修行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佛学常见辞汇、俗语佛源、佛识慧集中都找到了“什么是修行”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修行”的解释

  含有实习、修养、实践之意。宗教生活中,欲实现生活上之统制、调节、规定等,则须藉修行以完成之。宗教本即有信仰与修行双重之要求,以佛教而言,行者自身欲实现佛陀体验之境界,而专心精研修养,故特别重视修行方面,亦因而发展成各种详细之戒律条文、生活规范与精神之修养方法。如戒、定、慧等三学,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正道,苦、集、灭、道等四谛。此外,四禅天、四念处等修行阶段亦极发达。佛教有所谓“八万法门”之称,然其主要者,即上述分类之修行德目。至大乘佛教,虽特别强调信仰方面,然亦以禅定、观法,及其他密教修法作为教义与组织之基础。实行修行功夫者,一般称为行者。声闻、缘觉、菩萨之修行至最后果位,其修行时间各有不同;声闻须三生六十劫,缘觉须四生百劫,菩萨须三祇百劫。

  (一)三生六十劫,声闻至阿罗汉果,最快亦须三度生于人间,最迟则须经过六十劫(劫指刀兵等一小劫)。三生中之第一生或最初之二十劫,修顺解脱分;第二生或次之二十劫,以未至定起顺决择分;第三生或最后之二十劫,以根本定再起顺决择分之慧,入于见道,而终证无学果。但亦有认为第三生始起顺决择分之慧之说。又速者乃指利根而言,迟者指钝根而言。反之,亦可谓迟者乃是能忍耐长期之修行者,故为利根。

  (二)四生百劫,缘觉至辟支佛果,最快亦须四度生于人间,最迟则须经过百劫。据俱舍论卷十二载,麟角喻独觉必修百大劫,而不说四生。

  (三)三祇百劫,又作三僧劫百大劫。三祇乃三阿僧祇劫,又作三僧劫、三祇劫;百劫乃百大劫之简称。菩萨于三阿僧祇劫修波罗蜜,于最后百大劫修佛所具足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相好业,此种修行即为三祇修行。又因须经此种修行,始可成佛,故称为三祇成佛。

  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谓,菩萨于初阿僧祇劫侍奉七万五千佛,于第二阿僧祇劫侍奉七万六千佛,于第三阿僧祇劫侍奉七万七千佛,积集资粮而后于九十一劫再侍奉六佛,修异熟果生于王宫,断结三十四心成道。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亦有三祇百劫之说;摄大乘论卷下则仅言三祇,而未说百劫。

  法相宗认为,于最初阿僧祇劫为五位中之资粮、加行二位,在此于一行中修一行。于第二阿僧祇劫为通达位及修习位之一部分,即自初地至七地,在此于一行中修一切行。于第三阿僧祇劫为前修习位所剩余之部分,即自八地至十地之满心,在此于一切行中修一切行。而后于十地满心登上等觉位,在此为成佛而修方便之行,相当于百劫之行。又于三祇修行之间,专心精进,可超越中间阶位,而至最高之修行阶位,称为超劫。然亦有说初地以上无超劫者。

  华严宗与天台宗认为,三祇百劫之说乃属小乘及下根之方便教法。故两宗均认为,若由圆教教法而言,众生本来即佛,故三祇之长时间不成问题。又真言宗有以一念超越三劫妄执之说,而净土教亦认为,依弥陀本愿之力即可往生成佛,故不言三祇之修行。[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新华严经卷五十八、修行道地经卷一](参阅“三贤”  679、“五位”1087、“四善根位”1767)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修行”的解释

  (术语)四法之一。如理修习作行也。通于身语意之三业。汉书儒林传曰:“严彭祖曰:凡通经术,固当修行先王之道。”淮南子诠言训曰:“君子修行而使善无名,布施而使仁无章。”按修行本士君子所共务。自晋书谓鸠摩罗什不拘小检,修行者颇疑之,后人遂专以为释氏言,如白居易长斋诗:三春多放逸,五月暂修行。苏轼僧爽白鸡诗:断尾雄鸡本畏烹,年来听法伴修行。法华经药草喻品曰:“渐渐修行,皆得道果。”无量寿经下曰:“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修行”的解释

  依佛法的路线去行持实践。 - 陈义孝编

【俗语佛源】对“什么是修行”的解释

  含有实行、修养、实践之意。宗教生活中欲实现生活上之统制、调节、规定等则必须藉修行以完成之。宗教本来就有信仰与修行双重要求。以佛教而言,行者自身欲实现佛陀体验之境界,而专心精研修养,故特别重视修行方面,亦因而发展成为详细之戒律条文、生活规范与精神之修养方法。俗语中将修行当作做好事,如认为旧时官厅中权力大容易做好事救人,故有“公门里面好修行”之说。明·叶宪祖《金锁记》:“禁长哥呀!自古道公门里面好修行。”《野叟曝言》中狱官见文素臣查出隋氏被女禁虐待,跪地求告道:“公门中好修行,望老爷高抬贵手。”(李君冈)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佛识慧集】对“什么是修行”的解释

依佛法的路线去行持实践。

- 梵心居士编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修行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