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vipa^ka-phala。指由“异熟因”所招感之果报。又作报果。五果之一。俱舍宗以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七心界(即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无间灭之意根)等之“无覆无记性”为异熟果。然在大乘唯识,一切有情总报之果体(即第八识),称为真异熟;从真异熟所生之前六识别报,称为异熟生。真异熟与异熟生合称为异熟果;而第七识并非异熟之种子所引生,故非异熟果。由此知异熟果即指第八识,以此识能含藏一切诸法种子而成熟诸根识之果。如眼等诸根,由过去世所作善、恶之因,招感今世苦、乐之果;今世所作善、恶之因,亦招感当来世苦、乐之果,故称异熟果。[大毗婆沙论卷十九、俱舍论卷二、卷六、成唯识论卷二、卷八、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卷二末、卷八本](参阅“五种果”1180)
(术语)五果之一。谓果报异时成熟,即第八识也。以此识能含藏一切诸法种子,而成熟诸根识之果也。如眼等诸根,由昔作善恶之因,今报得苦乐之果。若今作善恶之因,亦感当来苦乐之果,故名异熟果也。唯识述记二之末曰:“异熟因所招,名异熟果。”
五果之一。见五果条。 - 陈义孝编
瑜伽九卷一页云:与异熟果者:谓于杀生,亲近,修习,多修习故;于那洛迦中,受异熟果。如于杀生,如是于余不善业道、亦尔。是名与异熟果。
二解 如瑜伽三十八卷十三页五果中说。
三解 如菩萨八种异熟果中说。
四解 成唯识论二卷七页云:异熟习气为增上缘,感第八识,酬引业力,恒相续故;立异熟名。感前六识,酬满业者;从异熟起,名异熟生。不名异熟。有间断故。卽前异熟及异熟生,名异熟果。果异因故。
五解 成唯识论八卷四页云:一者、异熟。谓有漏善及不善法所招自相续异熟生无记。
六解 俱舍论六卷二十页云:论曰:唯于无覆无记法中,有异熟果。为此亦通非有情数?唯局有情?为通等流、及所长养?应知唯是有记所生。一切不善、及善有漏、能记异熟;故名有记。从彼后时,异熟方起,非俱无间名有记生。如是名为异熟果相。非有情数、亦从业生;何非异熟?以共有故。谓余亦能如是受用。夫异熟果、必无有余共受用义。非余造业、余可因斯受异熟果。其增上果、亦业所生;何得共受?共业生故。
七解 入阿毗达磨论下十四页云:异熟因得异熟果。果不似因,故说为异。熟、谓成熟;堪受用故。果卽异熟,名异熟果。唯有情数摄;无覆无记性。 - 朱芾煌
梵语 vipaka-phala 。指由异熟因所招感之果报。又作报果。五果之一。俱舍宗以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七心界(即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无间灭之意根)等之“无覆无记性”为异熟果。然在大乘唯识宗,一切有情总报的果体(即第八识),称为真异熟;从真异熟所生的前六识别报,称为异熟生。真异熟与异熟生合称为异熟果;而第七识并非异熟之种子所引生,故非异熟果。由此知异熟果即指第八识,以此识能含藏一切诸法种子而成熟诸根识之果。如眼等诸根,由过去世所作善、恶之因,招感今世苦、乐之果;今世所作善、恶之因,亦招感当来世苦、乐之果,故称异熟果。见《大毗婆沙论》卷十九、《成唯识论》卷二、卷八。参阅“五果”条。 - 于凌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