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sa-pratigha。为“无对”之对称。对,为碍之意。有对,即法有碍之意。碍有二种,即障碍与拘碍。五根、五境及心、心所等诸法,受障碍而不生,或被所取所缘之境所拘碍而不能转他境,称为有对。
据俱舍论卷二载,有对可分三种,即:(一)障碍有对,谓由极微所成之五根、五境等十色法,互相障碍而不生,如手碍手,石碍石等,此种之二物不能同时于同处生,故称障碍有对。(二)境界有对,谓六根、六识等十二界与法界一分之心所法,此十三界为所取之对境所拘束,不能于他境生起。如眼根与眼识及其相应之心所,于色境生起,被其自境拘束而于他境不得生起,各各根识亦被各境所拘束。又如施设论卷五所举,鱼之眼拘碍于水中,故于陆地上不起作用;人之眼拘碍于陆地上,故于水中不起作用。(三)所缘有对,谓六识与心所唯于自之所缘境而转;亦即六识与心所被其所缘之法所拘束。上述之境界、所缘二者,皆为六境,惟依取境之功能而称境界有对,依攀附之作用而称所缘有对。[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六、卷一二八、杂阿毗昙心论卷一、成唯识论卷一、俱舍论光记卷二]
(术语)就十八界分别三种之有对:一障碍有对,二境界有对。三所缘有对。对者碍之义。碍有二种:一障碍之义,二拘碍之义。障碍之义者,第一之障碍有对也。以五根五境之小色为体。此十色互相障碍,如手之碍手,石之碍石,故名障碍,障碍即有对也。拘碍之义者,第二之境界有对,与第三之所缘有对也。境界有对者,六根六识之十二界与法界一分之心所法也,此十三界之法为境所拘,故名有对。境界有对也(依主释)。所缘有对者,六识及境界之七心界与法界之一分心所法也。此八界为所缘之境所拘碍,故名有对,所缘有对之依主释也。此中境界与所缘之差别有多义,玆言其一义,则以取根及心识之境一边,名为境界有对,以缘心与所之境一边,名为所缘有对云。见俱舍论二。梵Sapratigha。
瑜伽五十六卷四页云:问:何义,几蕴,是有对?答:展转相触,据处所义,及粗大义,是有对义。粗大义者:当知远离三种微细。此三微细,如前应知。一蕴一分是有对。
二解 显扬五卷十五页云:问:何义,几种,是有对?答:更相触对,各据处所,及粗义故。一少分是有对。言粗义者,离三种细。何者为三?一、损减细,二、种类细,三、心自在转细。
三解 杂集论三卷七页云:云何有对?几是有对?为何义故,观有对耶?谓诸有见者,皆是有对。又三因故,说名有对。谓种类故,积集故,不修治故。种类者:谓诸色法,互为能碍,互为所碍。能碍往来,是有对义。此唯应言互为能碍;所以复言互为所碍者;为建立光明等色,是有对故。以彼唯是所碍,非能碍性;性自尔故。种类是自性义。积集者:谓极微已上。以一极微,无对碍故。不修治者。谓非三摩地自在转色。定自在力所转诸色,无对碍故。如平等心诸天。又损害依处,是有对义。谓若依,若缘,能生瞋恚;名为有对。卽以如是有对义故,一切皆是有对。 - 朱芾煌
为“无对”的对称。对是碍的意思,有对即法有碍。碍有二种,即障碍与拘碍。五根、五境及心、心所等诸法,受障碍而不生,或被所取所缘之境所拘碍而不能转他境,称为有对。据《俱舍论》卷二载,有对可分三种,即:一、障碍有对,谓由极微所成的五根、五境等十种色法,互相障碍而不生,如手碍手,石碍石等,此二物不能同时于同处生,故称障碍有对。二、境界有对,谓六根、六识等十二界与法界一分的心所法,此十三界为所取之对境所拘束,不能于他境生起。如眼根与眼识及其相应之心所,于色境生起,被其自境拘束而于他境不得生起,各各根识亦被各境所拘束。如鱼之眼拘碍于水中,于陆地上不起作用;人之眼拘碍于陆地上,于水中不起作用等是。三、所缘有对,谓六识与心所唯于自之所缘境而转;亦即六识与心所被其所缘之法所拘束。上述之境界、所缘二者,皆为六境,惟依取境之功能而称境界有对,依攀附之作用而称所缘有对。见《俱舍论光记》。 - 于凌波居士著
1.占空间而具有障碍性者,如「不可见有对」、「有对想」。2.相对应,指「相似」或「相反的对比」,如「灭者无有对」、「无明者以明为对」、「不苦不乐觉以无明为对」。 - 庄春江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