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谛之一,三谛之一。指真实不妄之义理。如谓世间法为俗谛,出世间法为真谛。(参阅“二谛”244)
(二)(499~569)五、六世纪间之著名译经僧。梵名Parama^rtha 。 音译作波罗末他、波罗末陀。又称拘罗那陀(梵Kulana^tha )。西北印度优禅尼(梵Ujjaini^ )人,婆罗门种,姓颇罗堕(梵Bha^rata )。聪敏强记,辩才不竭。少游诸国,历事诸师,精研四韦六论,贯练三藏五部,究明大乘之妙理。南朝梁代中大同元年(546)携经典抵中国南海。太清二年(548)入建业(南京)谒武帝,时值侯景之乱,遂潜行南归,辗转游历今苏、浙、赣、闽、广州等地,而所至译经不辍,每亦撰疏阐释经论理趣。陈太建元年示寂,世寿七十一。自梁武帝末至陈太建元年,共译经论纪传六十四部二七八卷,今仅存三十部,大多为佛教研究之重要典籍。与鸠摩罗什、玄奘、义净同称四大翻译家。其翻译之方法与学识,为我国佛教传译史上之泰斗。主要译作除转识论、大乘唯识论等唯识论典外,另有金光明经、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律二十二明了论、中边分别论、十七地论(此书乃瑜伽师地论之别出本)、俱舍论释、大乘起信论等。其中以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影响最大,此二论乃南朝摄论学派之主要理论根据,真谛亦因之被尊为摄论宗之祖。[续高僧传卷一、摄大乘论序、大唐内典录卷四、卷五]
(术语)二谛之一。真谓真实无妄。谛犹义也。对俗谛言,如谓世间法为俗谛。出世间法为真谛是也。[囗@又](人名)真谛三藏也。
二谛之一,又名胜义谛、第一义谛,即圣智所见的真实理性,亦即内证的离言法性。圣智所见的真实理性,离诸虚妄,故云真,其理永恒不变,故云谛。 - 陈义孝编
“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事相对于世俗来说,真实不虚,理性对于圣者来说,真实不虚,所以都称为“谛”。隋·智顗著《四教义》,其中引用《大智度论》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若不知二谛,则不知真佛法。”二谛:一是俗谛,二是真谛。俗谛是俗事上的实义,真谛是真理上的实义。真、俗二谛广泛涉及一切诸法,可用以说明事理深浅的不同涵义,因而诸佛皆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使之由浅入深,因事达理。如果不知二谛,就难以了解佛法所说的义门。真谛亦可泛指佛法,如唐·元稹《大云寺》诗:“真谛承知别,迷心尚有云。”后来真谛常见于一般言语中,表示真实的意义或道理。如说“得其真谛”,就表明对某一事物具备正确、深入的理解、认识。如鲁迅《华盖集续编》小引说:“这里面所讲的仍然并没有宇宙的奥义和人生的真谛。”(禹振声)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摄论宗的创始人,西天竺优禅尼人,婆罗门种姓,后入佛教出家,博通三藏五部,究明大乘妙理。梁武帝中大同元年(五四六)来华,受到梁武帝的礼遇,本想在建业译经,因值侯景之乱,展转流寓各地,曾在富春令陆元哲宅译《十七地论》。后于陈文帝天嘉四年(五六三),应广州刺史欧阳讫之请,译出《摄大乘论》三卷,《摄大乘论释论》十二卷。陈光大二年(五六八)八月,他的首座弟子慧恺逝世,他与其余弟子法准、道尼、智激、法泰等十二人,发誓弘传《摄大乘论》及《俱舍论》二论,使无断绝。翌年元月即于广州病逝,享年七十一岁。真谛为我国著名的译经家,《续高僧传》载真谛在华二十余年间,译出经论六十四部,二百七十八卷。其主要译作有《十七地论》、《金光明》、《弥勒下生经》、《仁王般若经》、《大乘唯识论》(即唯识二十颂)、《摄大乘论》等。 - 于凌波居士著
真理、真实。 - 庄春江居士编
圣智所见的真实理性,离於虚妄,故云真,其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凡修出世间法,及其所证的境界,皆名真谛,亦名第一义谛,或胜义谛。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