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satya。此字于原语上,为“在”之抽象名词,有“应具备者之意”。即于现实存在者,直下承当即有;或觉悟为有,即称真理。乃谓现实之外则无真理。此系继承奥义书中“梵我一如”(梵brahma -a^tma-aikyam )之立场。大乘佛教则用“真如”(梵tathata^ )表示之。tathata^,以语言上言,为 tatha^ 之抽象名词,即“有如......”、“如同......”之意。欲把握现实存在者,若非以“如同......”表示之,则无可言喻。我国向译作“只么”,即“就那样”(如其然)之意。据大智度论卷三十二之说,“如、法性、实际”等三者同为诸法实相之异名。故知,真如、法性(梵dharmata^ )、实际(梵bhu^ta -kot!i )、诸法实相(梵tattvasya laks!ana, dharmata^ )等,皆为真理之别名。此外,其同义语另有缘起(梵prati^tya -samutpa^da )一词,此系因所有存在之万事万物莫不藉由其彼此间相依相关之关系而成立者;此一思想系源自原始佛教之基本思想,乃至大乘佛教一贯之佛教真理观。日本佛教,除真理一词外,另有法然、亲鸾所倡“自然法尔”之语。亲鸾之末灯抄谓,所谓自然之“自”系由其自身原本之意,并非行者之企图。所谓“然”,即所使然之意,亦非行者所可安排者。一切乃因如来之誓愿所致,故云“法尔”。即对于一切万法,放下吾人之思考、计划,一切接受弥陀之思考,方能觉知真理之思想。
(术语)显教对于有为之事相而谓无为之真如为真理,密教以摄持之义为理,有为之事相各摄持其体而不乱杂,谓之理,指其法之不生谓之真。即是胎藏界之十界曼荼罗也。
永真实不变的道理。 - 陈义孝编
知识能与真实情况相符合,或不悖于逻辑法则,都可以称为真理。在佛教显教中,对于有为的事相而称无为的真如(万法之体)为“真理”。密教以有为的事相各摄持其体而不乱不杂谓之“理”,其法之本不生谓之“真”,也就是胎藏界的十界曼荼罗。唐·方干《游竹林寺》诗云:“闻僧说真理,烦恼自然轻。”后来,真理一词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我国藏族地区有“阳光之下阴影藏不住身;真理面前谬误站不住脚”的谚语。蒙族有“盐是咸的,但对菜肴不可少;真理是苦的,但对未来有益处”的俗谚。(无名氏)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永远真实不虚的道理。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