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变异之意。(一)即泛指诸法的转化变易之相。盖转变说(梵parin!a^ma - va^da )与积集说(梵a^rambha -va^da )之对立,乃奥义书之中心思想,印度哲学诸派多采其说,其中以数论学派为转变说之典型代表;该学派主张万物之物质因,其自性皆具有转变性。其他如瑜伽学派亦采用此说。另于吠坛多学派中,罗摩拏遮(梵Ra^ma^nuja )之转变说与商羯罗(梵S/an%kara )之化现说(梵Vivarta -va^da )相互对立。
于佛教中,说一切有部主张,于有为法之相续中,自前瞬间至后瞬间,其“体”不容许有所变异(自体转变),然对于“作用”之不起、正起或将起,即承认在未来、现在、过去之变化上有所转变(作用转变)。
唯识宗主张识转变(梵vijn~a^na -parin!a^ma )之说,此说系由因性与果性两方面考察识之转变,而认为“因转变”乃依现行识,在阿赖耶识中有等流与异熟等习气;“果转变”乃自阿赖耶识中之异熟习气产生其他众同分之阿赖耶识,又自等流习气产生现行识。如此之识转变说,一则可说明阿赖耶识与现行识交互为因果之关系,再则乃显示刹那灭性之阿赖耶识不间断而相续之情形。
于成唯识论卷七中,将转变一语译为“能变”,由是,遂产生如下之解释:所谓转变(作用概念)即是能变(体性概念)。成唯识论卷七(大三一·三八下):“是诸识者,谓前所说三能变识及彼心所,皆能变似见、相二分,立转变名。所变见分,说名“分别”,能取相故;所变相分,名“所分别”,见所取故。”上引之意,即以诸识中所现之见、相二分皆称为转变,无论能取之见分,或所取之相分,均为识所变现;唯识宗即以此成立其核心思想“一切唯识”之义。[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世亲唯识原典解明](参阅“因能变”2299、“果能变”3323)
(二)十八变之一。谓佛菩萨依定自在之力,而能自在转变万物之性质。此系出自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之说。(参阅“十八变”360)
(术语)因缘生之法,于相绩中前后异其相者。四相中之异相也。俱舍论四曰:“何名转变?谓相续中前后异性。”
转是生起、产生的意思。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一说:“转是起义。”变是改变,变化的意思。转变就是产生变化,今指由一种情况变化为另一种情况。如说:他经过努力,转变为一名三好学生。转变一词源于佛教。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各种条件)”而产生的,空无自性,变化无常。事物不断地前生后灭的“异相”,谓之转变。如《俱舍论》卷四所说:“何名转变?谓相续中前后异性。”此外,唐代说唱通俗佛经变文等的一种艺术,也称“转变”。“转”是说唱的意思,“变”是奇异的意思。转变就是说唱奇异故事的通俗艺术。(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此十八变中之转变也。瑜伽三十七卷三页云:转变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若于其地,起水胜解;卽令成水,如实非余。火风胜解,亦复如是。若于其水,起地胜解;卽令成地,如实非余。火风胜解,亦复如是。若于其火,起地胜解;卽令成地,如实非余。水风胜解,亦复如是。若于其风,起地胜解;卽令成地,如实非余。水火胜解,亦复如是。若于一切,起余胜解;卽随胜解,如实非余。如于大种互相转变。色香味触,当知亦尔。若于草叶牛冀泥等,起于饮食车乘衣服严饰资具种种涂香华鬘胜解;卽随胜解,如实非余。若于沙石瓦砾等物,起于末尼真珠琉璃蠡贝壁玉珊瑚胜解;卽随胜解,如实非余。若于诸山雪山王等,起金胜解;卽随胜解,如实非余。若于一切,起余胜解;卽随胜解,如实非余。若于好色有情,起恶色胜解;于恶色有情,起好色胜解;于俱非有情,起好色恶色胜解;于俱有情,起俱非胜解;卽随胜解,如实非余。如于好色恶色,于具支节,不具支节,及肥瘦等,当知亦尔。如是于余所有自相可爱色物,起余胜解;皆随胜解,一切转变。如实非余。是名转变。
二解 世亲释八卷六页云:言转变者,应知转变一切地等,令成水等。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