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自性?自性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佛学常见辞汇、法相辞典、唯识名词白话辞典、佛识慧集中都找到了“什么是自性”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自性”的解释

  (一)梵语svabha^va,  sva-laks!an!a。指自体之本性。法相家(唯识家)多称为自相。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个性,称为自性。关于自性之义,十八空论(大三一·八六二上):“自性有两义,一无始,二因。”又显识论亦举出不杂、不变二义。

  此外,据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将自性分为七种,即:(一)集性自性(梵samudaya  -svabha^va  ),(二)性自性(梵bha^va  -svabha^va  ),(三)相性自性(梵laks!an!a  -svabha^va  ),(四)大种性自性(梵maha^  -bhu^ta-svabha^va  ),(五)因性自性(梵hetu  -svabha^va  ),(六)缘性自性(梵pratyaya  -svabha^va  ),(七)  成性自性(梵nis!patti  -svabha^va  )。又解深密经卷二之一切法相品等,将一切法之性相分为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三种。然中论等则认为,诸法皆由因缘所成,而无有一定之自性,故自性即空。[十二门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五、卷十六、成唯识论卷八、华严五教章卷四](参阅“自相”2528)

  (二)因明用语。因明三支作法中,宗(命题)之前陈(主词)又称自性,其后陈(述语、宾语)又称差别。[瑜伽师地论卷十五、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本、因明论疏瑞源记卷二](参阅“有体无体”2461、“体”6928)

  (三)梵语prakr!ti。印度古代数论哲学所立二十五谛之第一。全称自性谛。又称冥性、冥谛、冥态(梵tamas  )、胜因(梵pradha^na  )、胜性。数论派认为,自性为神我所受用,能生大谛、我慢谛等其余二十四谛,为诸变异之根本原因;亦即以自性为一切现象之生因。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大四三·二五二中):“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胜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为自性。”[金七十论卷上、成唯识论卷一、大乘广百论释论卷一]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自性”的解释

  (术语)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是名自性。教行信证信卷曰:“近世宗师,沈自性唯心,贬净土真证。”[囗@又]数论师二十五谛中第一谛为冥性。又称自性。为万有之生因。唯识述记一末曰:“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胜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为自性。”见数论外道条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自性”的解释

  诸法各自有其不改变不生灭的自性,故一切现象的本体或一切心相的性体,叫做自性。 - 陈义孝编

【法相辞典】对“什么是自性”的解释

  此数论外道二十五谛之一。唯识述记四卷二十页云: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胜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为自性。若生大等,便名胜性。用增胜故。又云:自性本有,无为常住;唯能生他,非从他生。 - 朱芾煌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对“什么是自性”的解释

指自体之本性,唯识家多称为自相。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的个性,即称为自性。换句话说,自性就是一切法的本质,也就是一切法本来如此,永远如此,不能以任何方法使之改变者,称为自性。事实上,一切法皆无自性,无自性始有可塑性,始有生灭变异。中观学派认为诸法皆由因缘和合所成,而无有一定的自性,故自性即空。所以中观学派“缘起性空”的理论,即建立在一切法无自性的基础上。 - 于凌波居士著

【佛识慧集】对“什么是自性”的解释

诸法各有其不生不灭的自性,故一切现象的本体或一切心相的体性,叫做自性

- 梵心居士编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自性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