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氏稽古略》三 ▪第12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意宝人焉。缄其身铭其膺(其辞略曰)。多知多事不如息意。多虑多失不如守一。虑多志散知多心乱。心乱生恼志散妨道。英贤才艺是为愚弊。一技一能日下孤灯。一能一技空中蚊蚋(续高僧传)
南岳思大禅师 讳慧思。武津李氏子。初北齐慧闻禅师。尝抽藏经得中观论。妙悟其旨。即遥礼西天第十四祖造论大士龙树尊者为师。开空假中三观论之。元文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一名为假名。一名中道义(智者大禅师智顗遂大典其教观焉)。梁元帝承圣三年。思依慧闻悟入法华三昧及旋陀罗尼门。奉菩萨三聚净戒。不衣丝绵。寒则以熟艾敷其座。道行著闻。时称思大和尚。尝有疾念之曰。病由业生。业由心起。心缘不起。外境何状。业病与身都如云影。作是观己身遂轻安。及领徒南迈值梁之乱。暂止太苏山。陈废帝光大元年来南岳。谓其徒曰。吾前生曾居此处。指林泉曰古寺也。掘地得殿宇基址僧用器皿。得遗骸于两石下。乃建塔曰三生塔。当岳心建般若寺。虎跑地出泉以供学侣。陈宣帝大建元年。岳祠道士密告陈帝诬师。北僧受齐国券。斸断岳心钉石兴妖。陈帝遣使追师。师飞锡而至。帝异之迎以供养。安置栖玄寺。问辩佛理。帝乃罪道士以欺罔欲诛之。师为奏免之。帝乃敕诸道士以供师役。师奏还南岳。帝饯以殊礼。久之师示众曰。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陈大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入灭。寿六十四岁。师所著述并行于世。师为法华三祖也(行状本传)
戊子 陈光大二年十一月帝废后梁 天保七年周 天和三年北齐大统四年十一月上皇殂
高祖宣帝
顼。昭烈王第二子。封安成王。受遗诏辅政。至是十一月废小帝帝立。在位十四年。寿五十二。帝修佛寺五十所。扬州造太皇寺。寺造七级大塔。造金铜佛二万躯。造崇皇寺。修故像百三十万躯。写佛经十二藏。度僧尼万人(辩正录)
大建(十四)
己丑 陈大建元年四月傅大士卒天保八年天和四年大统五年
三祖僧璨大师尊者 不知何许人也。初以处士见二祖慧可尊者于北齐。可祖器之。为剃度受具得法。是年自北齐来司空山。遂隐于舒州皖公山。今所谓山谷山寺也。三十年其迹寖显。学者知求其道。隋开皇间。乃有沙弥道信者。福拜曰。乞大师发我解脱法门。祖曰。谁缚汝。曰无人缚。祖曰。既无人缚汝即是解脱。何须更求解脱。道信即悟。愿为弟子。久之信往江西吉州受戒既还。祖曰。汝今已戒。道亦备矣。吾即往之。昔如来大法眼藏今以付汝。并其衣钵汝皆将之。听吾偈曰。花种虽因地。从地种花生。若无人下种。花地尽无生。复曰。汝善传之。无使其绝。吾往游罗浮。非久乃还。更二载遂复山谷月余。盛会州人与其说法已而立化于大树之下。当隋大业二年十月十五日也。是时人民不安。未遑塔之。至唐玄宗天宝五载。赵郡李常移官于舒。乃发圹焚之得舍利。立塔于其化所闻于朝。玄宗谥曰鉴智禅师。塔曰觉寂。其后代宗朝。相国房琯为碑序之甚详也(正宗记)。祖尝作信心铭行于世
信心铭 其文略曰。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又曰。圆同太虚。无缺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又曰。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又曰。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又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全文载士英集)
庚寅 陈 大建二年后梁 天保九年周 天和五年北齐 武平元年
齐昭玄上统 法师昙延。敕进位为昭玄上统
辛卯 陈 大建三年后梁 天保十年周 天和六年北齐 武平二年
律师僧正 陈宣帝再为孝太妃母氏也。于太皇寺建灵刹。高一十有五丈。下安佛爪。贮于宝函。诏国内僧员。初受戒未满五年者。皆参律部。于都邑大寺广置听场。仍敕瑗律师总知监检。明示科举。有司供给衣膳。又敕瑗律师为国僧正(僧史略)
壬辰 大建四年天保十一年建德元年武平三年
九月陈帝诏仆射徐陵撰婺州双林傅大士碑。诏仆射周弘正撰慧和阇黎碑(陈纪寺记)
周帝诏禅师僧玮至京。亲禀戒诲。敕后妃公卿咸受十善。敕住京城天宝寺及东归。敕为安州三藏。周帝尝奉佛笃敬。造寺建塔度僧。写佛经千余部。忽为道士张宾之惑。始怀毁教之志。甲午年五月十七日下诏废佛教。俄有旨兼废道教。法师静霭诣阙见帝引对。极陈毁教之不宜。及祸福报应之说。周帝为改容。顾业已成。诏旨既颁行。且不可返。因谢遣之。霭退入太乙山。撰三宝录二十卷行于世(方志)
癸巳 陈 大建五年后梁 天保十二年周 建德二年北齐 武平四年
释僧安住王屋山讲涅槃经。有一雌雉伏听。是年安至越州。一家有女发如雉毛。见安如旧相识。是知其女乃雉也(感应记)
甲午 大建六年天保十三年建德三年 废佛道教武平五年乙未 大建七年天保十四年建德四年武平六年
后梁明帝岿。荆州造天皇陟屺大明宝光四望等寺(辩正录)
天台智者大师 此年至建康。禅师讳智顗。字德安。生荆州华容陈氏。年十八出家。初谒大苏山慧思禅师。即示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大师诵法华经。至药王品曰。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乃悟法华三昧。获旅陀罗尼。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及辞思游化。思曰。汝于陈国有缘。往必利益。至是乙未年抵建康瓦棺寺。创弘禅法。仆射徐陵尚书毛喜等贵望并禀禅旨。尝梦登高山见一僧以手招之。是年九月至天台山。定光出迎曰。忆昨相招否。大师惊异而礼之。乃创庵行道。陈宣帝诏师还都居光宅寺。隋文帝开皇九年陈国灭。大师乃憩庐山。开皇十一年晋王广任总江淮。十一月二十三日于杨州总管金城。请大师设僧会。授菩萨戒。奉师号曰智者。久之还庐山。晋王再请出山。为萧妃救患。建斋七日行光明忏。疾瘳再还庐山。过衡峰届荆部留王泉寺。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归寂于台山石城寺。寿六十七。僧腊四十。大师造大寺三十六所。命写经一十五藏。着经疏百余卷。造金铜土木等像八十万躯。度僧一万五千人。五十余州道俗受菩萨戒者不可胜纪。大师谓法华为一乘妙典。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会众善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遂出玄义。曰释名辩体明宗论。用判教相之五重也。后世宗之曰天台教
天台九祖。初南岳慧闻禅师探藏经。得西天龙树大士所造中观论悟旨。遂遥礼龙树为师。开空假中三观止观法门。以法华宗旨授慧思大禅师。思授智者大禅师智顗。顗授灌顶章安尊者也。顶授缙云威。缙云传东阳威。东阳传左溪元朗。朗传湛然荆溪尊者也。通为九祖。学者宗之。谓之四教法性观行宗天台教。荆溪尊者入灭于唐德宗兴元元年。翰林梁肃题其碑阴。命世亚圣云
丙申 陈 大建八年后梁 天保十五年周 建德五年北齐 隆化元年改 曰德昌元年
周建德三年十月。周主自将伐齐克晋州。齐主忧惧自晋阳还邺口。州将帅请于安德王延宗曰。王不为天子。诸人实不能为王出死力。延宗不得已即皇帝位。周军围晋阳攻东门克之。延宗战方屈走至城北。周人擒之。周主下马执其手曰。两国天子非有怨恶。直为百姓来耳。终不相害勿怖也。使复衣帽而遣之。周主大赦削除齐制。取礼文武之士。周师趣邺。齐主引诸贵臣入朱雀门。问以御周之策。人人异议。齐主不知所从。望气者言当有革易。齐主引尚书令高元海等议。依大统故事禅位皇太子恒 丁酉年正月乙亥朔。齐太子恒即皇帝位。改元承光。尊齐主为大上皇帝。壬辰周师至邺下围之。齐人出战大败。齐上皇从百骑东走。齐王帝以下皆降。甲午周主入邺。乙未齐上皇渡河入济州。是日幼主禅位于大丞相任城主湝。湝诏尊上皇为无上皇。幼主为宋国天王。丙申齐上皇留胡太后于济州。自与穆后凭淑妃幼主韩长鸾等数十人奔青州欲入陈。周师奄至。上皇与后妃幼主等十余骑南走。尉迟勤追及尽擒之。并胡太后送于邺。北齐五主合二十八年灭。四月周主还至长安。封齐主为温公(周纪)
丁酉 陈 大建九年后梁 天保十六年周 建德六年北齐 幼主恒承光元年国灭
北齐译经师六人。出经论五十二卷。僧二百万余人。建寺院四万余所(方志)
戊戌 大建十年天保十七年周帝殂长子赟立宣政元年也 后传位太子自称天元皇帝
周建德七年三月。突厥寇幽州。周武帝帅诸军伐突厥。五月不豫。六月还长安殂。寿三十六。太子赟即皇帝位
己亥 陈 大建十一年后梁 天保十八年周帝阐改名衍 大成元年改曰大像元年
正月。周宣帝赟受朝于露门。始与群臣服汉魏衣寇。大赦改元大成。置四辅官。以大冢宰越王盛为大前疑。相州总管蜀公尉迟迥为大右弼。中山公李穆为大左辅。大司马隋公杨坚为大后丞。宣帝传位于大子阐。改名衍。改大成年曰大像元年。宣帝自称天元皇帝。十月复佛像及天尊像。大像二年正月诏内外命妇皆执笏其拜宗庙及天台。皆俯仰如男子。天元五月不豫。召刘昉(分两反)颜之仪入卧内。欲嘱以后事。喑不复能言。昉见静帝衍幼冲以后父杨坚有重名。遂与柱国沛公郑绎柳裘等谋。引坚辅政。是日天元殂。寿二十二。秘不发丧。昉绎矫诏以坚总知中外兵马事。坚革宣帝苛酷之政。更为宽大。天元造像一万余躯。命写般若经三千部。大斋八戒念佛不替(辩正录)
陈是年帝诏禅师智顗迁都居光宅寺。隋文帝开皇十一年任总江淮。晋王广炀帝也。十一月二十三日于杨州总管金城请师设僧会授菩萨戒。师为王立法名总持。王奉师号智者。智者大师称由此始。师居常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言五时者。一华严时。二鹿苑时说四阿含。三方等时说维摩思益楞伽金光明胜鬘等经。四般若时说摩诃般若光赞般若。金刚般若诸般若经。五法华涅槃时。言八教者。顿渐秘密不定藏通别圆顿等四教是化仪…
《释氏稽古略三》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