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經集解關中疏》二 ▪第6页
資聖寺沙門道液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然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受後有生死也。滅盡後有涅槃也。悟世生死妄無生死也。肇曰。縛然生死。死別名解滅。涅槃之異稱也
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為二。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有為虛偽法無常故名盡。實相無為法常住故不盡。若以盡為盡不盡為不盡皆二也。若能悟盡不盡俱無盡相者。則入空不二門也
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非我出於我耳。見我實性者我本自無。況於非我也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為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明惠明也。無明癡冥也。見無明性即為是明。若見明為明即明無明相待故不可取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為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於其中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色是礙。滅色是空二也。若悟色性自空。即空色不二。肇曰。若有不即空無不夷迹。餘陰准知
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為二。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四種四大也。空種空大也。此五眾之所由生故名種。然此四大之住無前後中無異空大。又解。小乘以四大堅濕煖種性異空大。大乘楞伽以四大是妄想。性妄無自性故不異空也
妙意菩薩曰。眼色為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若知意性於法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行於情塵故三毒以生。若悟六情性則不起毒。此寂滅之道也
無盡意菩薩曰。布施迴向一切智為二。布施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迴向一切智為二。智慧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於其中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六度為妙因。迴向一切智者二也。若悟因果同性入于一相。乃應不二
深惠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於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大論云。聲聞經明三三昧緣四諦十六行摩訶衍因緣諸法實相。斯則小乘諦異故三昧門異。大乘理同故三昧門不異也。肇曰。三行雖異然俱是無緣解脫故無心意識也。緣既是同則三解不異
寂根菩薩曰。佛法眾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丈六身佛也。四諦法也。四道果僧也。此是小乘見迹異也。智無生佛也。理無相法也。行無修僧也。此是大乘理本一也。小乘執迹故異。大乘返本故不異也
心無礙菩薩大。身身滅為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以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於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陰苦聚為身患苦。故滅身為二。若悟陰假會即身非身無生無滅。名見實相為不二也
上善菩薩曰。身口意善為二。是三業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三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惠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三業雖殊無作一也。諸法之生本乎三業。三業既無誰作諸法
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二。三行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於此三行而不起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福欲界善行罪十惡之流也。不種色無色行。又解。妄動為行。離動則平等
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為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由執我故所對為二。肇曰。因我故有彼。二名所以生。若見我實相則彼我之識無由而起
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為二。若無所得則無取捨。無取捨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得在於我相在於彼我不得相。誰取誰捨。又解。於法有得待物為二。若無所得則無有二
月上菩薩曰。闇與明為二。無闇無明則無有二。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識空無闇無明。一切法相亦復如是。於其中平等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二乘入滅盡定六根都滅。雖經晝夜不覺晦明之異。以喻菩薩無心於明闇
寶印手菩薩曰。樂涅槃不樂世間為二。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解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世間無縛曷為而厭。涅槃無解曷為而樂
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為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八正八邪為二。若住實相平等無分別名為不二
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為二。實見者上不見實何咒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惠眼乃能見。而此惠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實相惠眼之境非肉眼所見。惠眼上不見實而況非實。雖曰無見而無所不見。此惠眼之體也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二文殊說。此初問也
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此答也。肇曰。上來諸人所明雖同所因各異。且直辨法相不明無言。今文殊總眾家之說以開不二之門。直言法相不可言不措言於法相。斯之為言。言之至也。而方於靜默猶亦後焉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三淨名說文三。一問。二答。三稱善。此初也
時維摩詰默然無言 二答也。肇曰。有言於無言未。若無言於無言。所以默然也。上諸菩薩措言於法相。文殊有言於無言。淨名無言於無言。此三明宗雖同而迹有淺深。所以言後於無言知後無知矣
文殊師利嘆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直入不二法門 三歎也。肇曰。默領者文殊其人也。為彼待言所以稱善。生曰。言迹盡於無言故歎以為真也
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於此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四明時眾得益。(第二終)
香積佛品第十
至人無名隨緣化緣以作稱真法無相。逐緣相而目品本。是法身戒定等香迹現土之香以化物也
於是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天子菩薩當於何食 此二淨穢雙遊明中道用也。香積釋迦法身平等應物緣殊淨穢異也。品文三。一假緣念飯。二淨穢互遊。三聞品得益。初文三。初念。次呵。後許。此初念也。什曰。舍利弗獨發念者其旨有三。一者結業之體未能無資。二絕意大方樂法不染。三推己有待謂眾亦然。處弟子之上宜為眾致供也
時維摩詰。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 二呵也。八解脫禪定悅食養法身也。雜欲食資毒蛇身也。人多為養毒身廢修法身。故因念以誡之
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 三許也。小乘以禪悅法喜為法食。以五欲段食為毒食。今香積之餐食了得道。為未曾有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 此第二淨穢互遊。文三。一明二法互化。二明二土佛事不同。三明捨穢生淨。初文中二。初明從穢遊淨。二明彼淨來穢。前文中三。初現淨土。二求往者。三現化往。初文三。此初入三昧。叡曰三昧秦言正心。有二種。一變修得。二報得。三昧都無入出入出之名。況法身耶。今言入者豈非所以迹也
以神通力示諸大眾。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今現在其國香氣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有清淨大菩薩眾。佛為說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園苑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座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 此二現淨土眾香。香積等示依正報名。無二乘朋眷屬。淨香作樓閣等依報淨坐食等佛事淨
此諸大眾莫不目見 三明眾見。使睹勝相而生信。飯至方期道也
時維摩詰問眾菩薩。諸仁者。誰能致彼佛飯 此二求往者文四。此初求往。肇曰。既現彼國推有力者令取飯
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 二神力使默。肇曰。文殊師利將顯淨名之德故以神力令眾默然
維摩詰言。仁者此大眾無乃可恥 三呵。肇曰。勵未成
文殊師利曰。如佛所言勿輕未學 四引答。肇曰。進始學也
於是維摩詰。不起于座於眾會前化作菩薩。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於眾會 此下三明現化往。文三。一化往。二問訊。三眾歎。初中文四。此初現化使往也。所以化蔽眾會者欲令彼眾睹勝化而尋本也
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 二示去處也
汝往到彼如我辭曰。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 三教問訊。肇曰。將示有身不得無患故致問。如來猶云少病少惱
願得世尊所食之餘。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四陳請飯。肇曰餘卑遜言也。彼土因香以通大道。此國眾生者志意狹劣故請香飯之餘以弘佛事
時化菩薩即於會前昇于上方。舉眾皆見其去到眾香界禮彼佛足 此二化到問訊。文三。此初化到禮足也
又聞其言。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 此二問訊起居也
願得世尊所食之餘。欲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此三述其請事並如文
彼諸大士見化菩薩歎未曾有。今此上人從何所來。娑婆世界為在何許。云何名為樂小法者。即以問佛 此下三明彼大士驚異。文四。此初歎問。問中有三。一問從何焉來。應言誰所化來。淨名化作也。二問娑婆處。娑婆此云雜會。雜惡眾生共會一處。又云。堪忍。唯佛釋迦堪忍住故。三問何名樂小法者。肇曰。其土純一大乘不聞樂小法之名故此問也
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今現在於五濁惡世。為樂小法眾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薩…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二》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