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經集解關中疏》二 ▪第7页
資聖寺沙門道液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名維摩詰。住不可思議解脫。為諸菩薩說法。故遣化來稱揚我名并讚此土。令彼菩薩增益功德 此二答三問。四十二恒訶沙超答第二問。來處今現在五濁等答第三問。說小所由有菩薩名維摩詰卻答第一。能化者釋迦。此云能性也。牟尼此云寂名也
彼菩薩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無畏神足若斯 三重問。化事既睹所使之威。光明能化之力妙故再問也
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眾生 四重答。令生企慕來娑婆也
於是香積如來。以眾香鉢盛滿香飯與化菩薩 此下二明淨土遊穢。文三。初受飯同來。二淨名賓待。三飯作佛事。初中文四。一化受飯如文
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并欲見維摩詰等諸菩薩眾 二彼眾欲來雖稟香國之化亦與聲聞教有緣故欲同詣也
佛言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眾生起惑著心 三許往誡敕誡中文三。此初攝身香也。什曰。大怒則狂。大喜亦迷。宜攝汝香防其惑因
又當捨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道者而自鄙恥 二攝形也。什曰。恥深則殞愧淺亦惱。二患交至去道逾緬。上言惑著此言鄙恥二門互顯約其文也
又汝於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所以者何。十方國土皆如虛空。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其清淨土耳 三莫輕誡文有檀徵釋也。娑婆眾生遇劣則輕。見勝便恥。值好則著。故借彼以誡此也
時化菩薩既受鉢飯。與彼九百萬菩薩俱。承佛威神及維摩詰力。於彼世界忽然不現。須臾之問至維摩詰舍 四化眾同來
維摩詰。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嚴好如前。諸菩薩皆坐其上 此淨名賓持如前指不思議品
時化菩薩以滿鉢香飯與維摩詰。飯香普熏毘耶離城及三千大千世界 此三飯作佛事有二。初香。後味。前中又三。此受香普熏。彼熏十方。此但三千緣應爾也
時毘耶離婆羅門居士等。聞是香氣身意快然歎未曾有 二聞香得益。肇曰。異香入體身心怡悅
於是長者主月蓋。從八萬四千人來入維摩詰舍。見其室中菩薩甚多諸師子座高廣嚴好。皆大歡喜禮眾菩薩及大弟子。卻住一面。諸地神虛空神及欲色界諸天。聞此香氣亦皆來入維摩詰舍 三有緣斯會。肇曰。毘耶離國無有君主。唯有五百長者共治國事。月蓋眾所推重故名主。諸地神下皆聞香而後集
時維摩詰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大悲所熏。無以限意食之所不消也 此下二味為佛事文四。此初勸食也世食資於毒牙。此飯成於甘露。生曰。泥洹是甘露之法而食。此食必以得之故飯中有甘露味焉。大悲所熏者。我心感報所濟有涯。大悲熏修福惠無盡。食者當求佛果普利群生。若局於己身自調自度既背施心則不消也
有異聲聞念。是飯少而此大眾人人當食 二異念也。肇曰。不思議飯非二乘所及故生是念
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惠。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一切人食搏。若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三化菩薩呵。文三。此初呵也。聲聞自調之果名小德。諸佛大悲福報。無量四海魚龍之報可竭。此飯諸佛之福無盡故。雖多人長劫搏。若須彌終無盡也
所以者何。無盡戒定惠解脫解脫知見功德具足者。所食之餘。終不可盡 二舉因釋也。肇曰。如來五分法身無盡功德報。應之飯如何可盡
於是鉢飯悉飽眾會猶故不澌 三食不澌 其諸菩薩聲聞天人食此飯者。身安快樂。譬如一切樂莊嚴國諸菩薩也。又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眾香國土諸樹之香 此四食已利益有得樂出香如文
爾時維摩詰問眾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 此第二明淨穢二土。應緣作化佛事不同。此初問淨土也
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 此二答化緣也。淺者入於律行。深者具足三昧。肇曰。其土非都無言。但以香為通道之本。如此國因言通道亦有國神變餘事而得悟者也
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三昧等也。肇曰。此三昧力能生諸功德也 彼菩薩問維摩詰。今世尊釋迦牟尼以何說法 此二明穢土。文四。一問。二答。三讚。四述。此初也
維摩詰言。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 此二答也。文三。法喻合初法中又三。此初標也。肇曰。聖化何常隨物而應耳。此土剛強故以剛強之教應之
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諸難處。是愚人生處。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是口邪行是口邪行報。是意邪行是意邪行報 此二列剛強語。法花以言通實相為柔軟音故。此中始於地獄終至世間涅槃差別。皆非盡理不二之言故悉名剛強語也。文約五乘明之。此初果離八難因離三邪生。值佛法正信修行名人乘也
是殺生是殺報。是不與取是不與取報。是邪婬是邪婬報。是妄語是妄語報。是兩舌是兩舌報。是惡口是惡口報。是無義語是無義語報。是貪嫉是貪嫉報。是嗔惱是嗔惱報。是邪見是邪見報 此二不作十惡即十善業報生欲天名天乘也。若增修禪定生色界天也 兩舌者離聞語無義語者。什曰。胡本云。雜說也。夫不為善及涅槃而起口業。悉名雜說也
是慳怯是慳怯報。是毀戒是毀戒報。是瞋恚是瞋恚報。是懈怠是懈怠報。是亂意是亂意報。是愚癡是愚癡報 此三除六弊修六度即菩薩乘也
是結戒是持戒是犯戒。是應作是不應作。是障礙是不障礙。是得罪是離罪 此下合明二乘。文分三。學此初戒學也。結戒者。肇曰。如律義說謂因事制戒也。順授名持。違故名犯。開故應作。制故不應作。性戒障道。遮故不障戒。尤重心犯故障。輕心不障。不懺故得罪。懺故離罪
是淨是垢 此二定學。凡夫以愛心修禪定為垢。聖人無漏心修為淨也
是有漏是無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為是無為。是世間是涅槃 此下明惠學也。七賢有漏。八聖無漏。八正正道。背此名邪道。三諦有為。滅諦無為。三世間出三界涅槃
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利御其心乃可調伏 下結文可見
譬如象馬[怡-台+龍]悷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如是剛強難化眾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此二喻也。調馬有四。菩薩見鞭。二乘觸皮。人天觸肉。說三惡調乃為徹骨也。合文可見。肇曰。非鉤埵無以調象馬。非苦言無以伏難化
彼諸菩薩聞說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釋迦牟尼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貪所樂法度脫眾生 此三讚述。文二。此初讚佛也。肇曰。諸佛平等迹有參差。迹有參差由群生下劣。志願狹小故佛隱自在力同其貧陋。順其所樂而以濟之。應感無方。不擇淨穢。此未曾有也
斯諸菩薩亦能勞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 下歎菩薩可見
維摩詰言。此土菩薩於諸眾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饒益眾生。多於彼國百千劫行 此四述誠。不述佛者道力圓也。文二。此初述益。深化善則功少。化惡則功深。叡曰。久而無功未。若近而有益
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餘淨土之所無有。何等為十。以布施攝貧窮。以淨戒攝毀禁以忍辱攝瞋恚。以精進攝懈怠。以禪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癡。說除難法以度八難者。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以諸善根濟無得者。常以四攝成就眾生。是為十 二釋所以也。有標數列釋可見。肇曰。夫善因惡起。淨因穢增。此土十惡法具故十德增長。彼土純善故施德無地。所以百千劫行不如一世也
彼菩薩曰。菩薩成就幾法。於此世界行五瘡疣生于淨土 此三明淨土之行。文二。此初問也。肇曰。將勵此土始學菩薩令生淨國故發斯問
維摩詰言。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于淨土 此二答文四。謂標.徵.釋.結。此初標也
何等為八 此二徵可見
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有功德盡以施之 肇曰。菩薩代彼受苦不自計身。所有功德盡施眾生。豈以有益而想其報乎。若不為眾生應久入涅槃。為彼受苦令其先度。彼去我留非代。何謂此饒益之至。一法也
等心眾生謙下無礙 肇曰。怨親不殊。卑己後人等心尊彼。情無分然。二法也
於諸菩薩視之如佛 肇曰。菩薩眾生之橋梁三寶之繫。視之如佛則增己功德。三法也 所未聞經聞之不疑 肇曰。佛所說經聞則信受。不以未聞而生疑惑。四法也
不與聲聞地而相違背 肇曰。三乘雖異歸宗不殊。不以大小而相違背。五法也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 肇曰。他種他獲曷為而嫉。己種己得曷為而高。於是二中善自調伏。六法也
常省己過不訟彼短 肇曰。省己過則過自消。訟彼短則短在己。七法也
恒以一心求諸功德 肇曰。塵垢易增功德難集。自非一心專求無以剋成。具此八法則行無瘡疣終生淨土矣
是為八法 結文可見
維摩詰文殊師利。於大眾中說是法時。百千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三得益。行深大士悟淨穢之隨緣得無生忍。行淺者聞無疣之行捨穢慕淨發菩提心
菩薩行品第十一
此下兩品大段第三歸宗印定。前品廣佛事不同多明淨土之宗。後品現淨名勝身勝土多明印定。香積大士悟諸佛之平等知淨穢之隨緣請法退還因以目品也
是時佛說法於菴羅樹園。其他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 品文三。初明事畢歸佛。二明佛事不同。三請法還土。初文復四。一現相。二詣佛。三慰問。四佛讚。初文有三。此初現相也。肇曰。至人無常所理會是鄰如來。淨名雖眼殊處異妙期有在。所以來往與化共弘不思議道者也。因遣問疾所明若上。今將詣如來封印茲典故先現斯瑞以啟群心
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瑞應。是處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 二問緣。身子迦葉隨文殊以作化。阿難侍者留菴羅以啟導故因瑞而發端也
佛告阿難。是維摩詰文殊師利。與諸大眾恭敬圍遶。發意欲來故先為此瑞應 三佛答。彼來令此生信仰也
於是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可共見佛與諸菩薩禮事供養 此二詣佛文四。初唱往也。什曰。維摩詰勸共見佛旨可尋也。一者見其誠心欲遂其本意。…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二》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