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三十七
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制译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菩萨既闻诸胜行 其心欢喜雨妙华
放净光明散宝珠 供养如来称善说
百千天众皆欣庆 共在空中散众宝
华鬘璎珞及幢幡 宝盖涂香咸供佛
自在天王并眷属 心生欢喜住空中
散宝成云持供养 赞言佛子快宣说
无量天女空中住 共以乐音歌赞佛
音中悉作如是言 佛语能除烦恼病
法性本寂无诸相 犹如虚空不分别
超诸取着绝言道 真实平等常清净
若能通达诸法性 于有于无心不动
为欲救世勤修行 此佛口生真佛子
不取众相而行施 本绝诸恶坚持戒
解法无害常堪忍 知法性离具精进
已尽烦恼入诸禅 善达性空分别法
具足智力能博济 灭除众恶称大士
如是妙音千万种 赞已默然瞻仰佛
解脱月语金刚藏 以何行相入后地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具足第五地。欲入第六现前地。当观察十平等法。何等为十。所谓一切法无相故平等。无体故平等。无生故平等。无成故平等。本来清净故平等。无戏论故平等。无取舍故平等。寂静故平等。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有无不二故平等。菩萨如是。观一切法。自性清净。随顺无违。得入第六现前地。得明利随顺忍。未得无生法忍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已。复以大悲为首。大悲增上。大悲满足。观世间生灭。作是念。世间受生。皆由着我。若离此着。则无生处。复作是念。凡夫无智。执着于我。常求有无。不正思惟。起于妄行。行于邪道罪行福行不动行。积集增长。于诸行中。植心种子。有漏有取。复起后有。生及老死。所谓业为田。识为种。无明闇覆。爱水为润。我慢溉灌。见网增长。生名色芽。名色增长。生五根。诸根相对。生触。触对生受。受后希求生爱。爱增长生取。取增长生有。有生已。于诸趣中。起五蕴身名生。生已衰变为老。终殁为死。于老死时。生诸热恼。因热恼故。忧愁悲叹。众苦皆集。此因缘故。集无有集者。任运而灭。亦无灭者。菩萨如是。随顺观察缘起之相。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于第一义谛。不了故名无明。所作业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识。与识共生四取蕴为名色。名色增长为六处。根境识三事和合是触。触共生有受。于受染着是爱。爱增长是取。取所起有漏业为有。从业起蕴为生。蕴熟为老。蕴坏为死。死时离别。愚迷贪恋。心胸烦闷为愁。涕泗咨嗟为叹。在五根为苦。在意地为忧。忧苦转多为恼。如是但有苦树增长。无我无我所。无作无受者。复作是念。若有作者。则有作事。若无作者。亦无作事。第一义中。俱不可得。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随事贪欲。与心共生。心是识。事是行。于行迷惑。是无明。与无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长是六处。六处三分合为触。触共生是受。受无厌足是爱。爱摄不舍是取。彼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为老。老坏为死。佛子。此中无明。有二种业。一令众生。迷于所缘。二与行作生起因。行亦有二种业。一能生未来报。二与识作生起因。识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有相续。二与名色作生起因。名色亦有二种业。一互相助成。二与六处作生起因。六处亦有二种业。一各取自境界。二与触作生起因。触亦有二种业。一能触所缘。二与受作生起因。受亦有二种业。一能领受爱憎等事。二与爱作生起因爱亦有二种业。一染着可爱事。二与取作生起因。取亦有二种业。一令诸烦恼相续。二与有作生起因。有亦有二种业。一能令于余趣中生。二与生作生起因。生亦有二种业。一能起诸蕴。二与老作生起因。老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根变异。二与死作生起因。死亦有二种业。一能坏诸行。二不觉知故相续不绝。佛子。此中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者。由无明乃至生为缘。令行乃至老死。不断助成故。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者。由无明乃至生不为缘。令诸行乃至老死。断灭不助成故。佛子。此中无明爱取不断。是烦恼道。行有不断。是业道。余分不断。是苦道。前后际分别灭三道断。如是三道。离我我所。但有生灭。犹如束芦。复次无明缘行者。是观过去。识乃至受。是观现在。爱乃至有。是观未来。于是以后。展转相续。无明灭行灭者。是观待断。复次十二有支。名为三苦。此中无明行。乃至六处。是行苦。触受是苦苦。余是坏苦。无明灭行灭者。是三苦断。复次无明缘行者。无明因缘。能生诸行。无明灭行灭者。以无无明。诸行亦无。余亦如是。又无明缘行者。是生系缚。无明灭行灭者。是灭系缚。余亦如是。又无明缘行者。是随顺无所有观。无明灭行灭者。是随顺尽灭观。余亦如是。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十种。逆顺观诸缘起。所谓有支相续故。一心所摄故。自业差别故。不相舍离故。三道不断故。观过去现在未来故。三苦聚集故。因缘生灭故。生灭系缚故。无所有尽观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十种相观诸缘起。知无我无人。无寿命自性空。无作者无受者。即得空解脱门现在前。观诸有支。皆自性灭。毕竟解脱。无有少法相生。即时得无相解脱门现在前。如是入空无相已。无有愿求。唯除大悲为首。教化众生。即时得无愿解脱门现在前。菩萨如是。修三解脱门。离彼我想。离作者受者想。离有无想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大悲转增。精勤修习。为未满菩提分法。令圆满故。作是念。一切有为。有和合则转。无和合则不转。缘集则转。缘不集则不转。我如是。知有为法。多诸过患。当断此和合因缘。然为成就众生故。亦不毕竟灭于诸行。佛子。菩萨如是。观察有为。多诸过患。无有自性。不生不灭。而恒起大悲。不舍众生。即得般若波罗蜜现前。名无障碍智光明。成就如是智光明已。虽修习菩提分因缘。而不住有为中。虽观有为法自性寂灭。亦不住寂灭中。以菩提分法。未圆满故
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得入空三昧。自性空三昧。第一义空三昧。第一空三昧。大空三昧。合空三昧。起空三昧。如实不分别空三昧。不舍离空三昧。离不离空三昧。此菩萨得如是十空三昧门为首。百千空三昧。皆悉现前。如是十无相。十无愿三昧门为首。百千无相无愿三昧门。皆悉现前
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复更修习满足不可坏心。决定心。纯善心。甚深心。不退转心。不休息心。广大心。无边心。求智心。方便慧相应心。皆悉圆满
佛子。菩萨以此心。顺佛菩提不惧异论。入诸智地。离二乘道。趣于佛智。诸烦恼魔。无能沮坏。住于菩萨智慧光明。于空无相无愿法中。皆善修习。方便智慧。恒共相应。菩提分法。常行不舍。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中。得般若波罗蜜行增上。得第三明利顺忍。以于诸法如实相。随顺无违故
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已。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悉以广大心深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诸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得如实三昧。智慧光明。随顺修行。忆持不舍。又得诸佛甚深法藏。经于百劫。经于千劫。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转更明净。譬如真金。以毗琉璃宝。数数磨莹。转更明净。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慧。随逐观察。转更明净。转复寂灭。无能映蔽。譬如月光。照众生身。令得清凉。四种风轮。所不能坏。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能灭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众生烦恼炽火。四种魔道。所不能坏。此菩萨。十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六现前地。菩萨住此地。多作善化天王。所作自在。一切声闻。所有问难。无能退屈。能令众生。除灭我慢。深入缘起。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萨。若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千亿三昧。乃至示现百千亿菩萨。以为眷属。若以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菩萨圆满五地已 观法无相亦无性
无生无成本清净 无有戏论无取舍
体相寂灭如幻等 有无不二离分别
随顺法性如是观 此智得成入六地
明利顺忍智具足 观察世间生灭相
以痴闇力世间生 若灭痴闇世无有
观诸因缘实义空 不坏假名和合用
无作无受无思念 诸行如云遍兴起
不知真谛名无明 所作思业愚痴果
识起共生是名色 如是乃至众苦聚
了达三界依心有 十二因缘亦复然
生死皆由心所作 心若灭者生死尽
无明所作有二种 缘中不了为行因
如是乃至老终殁 从此苦生无有尽
无明为缘不可断 彼缘若尽悉皆灭
愚痴爱取烦恼支 行有是业余皆苦
痴至六处是行苦 触受增长是苦苦
所余有支是坏苦 若见无我三苦灭
无明与行为过去 识至于受现在转
爱取有生未来苦 观待若断边际尽
无明为缘是生缚 于缘得离缚乃尽
从因生果离则断 观察于此知性空
随顺无明起诸有 若不随顺诸有断
此有彼有无亦然 十种思惟心离着
有支相续一心摄 自业不离及三道
三际三苦因缘生 系缚起灭顺无尽
如是普观缘起行 无作无受无真实
如幻如梦如光影 亦如愚夫逐阳焰
如是观察入于空 知缘性离得无相
了其虚妄无所愿 唯除慈愍为众生
大士修行解脱门 转益大悲求佛法
知诸有为和合作 志乐决定勤行道
空三昧门具百千 无相无愿亦复然
般若顺忍皆增上 解脱智慧得成满
复以深心多供佛 于佛教中修习道
得佛法藏增善根 如金琉璃所磨莹
如月清凉被众物 四风来触无能坏…
《大方广佛华严经三十七》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