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

「法華部·華嚴部」經文279卷10頁碼:P0001
唐 實叉難陀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叁十七

  于阗國叁藏實叉難陀奉製譯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菩薩既聞諸勝行  其心歡喜雨妙華

  放淨光明散寶珠  供養如來稱善說

  百千天衆皆欣慶  共在空中散衆寶

  華鬘璎珞及幢幡  寶蓋塗香鹹供佛

  自在天王並眷屬  心生歡喜住空中

  散寶成雲持供養  贊言佛子快宣說

  無量天女空中住  共以樂音歌贊佛

  音中悉作如是言  佛語能除煩惱病

  法性本寂無諸相  猶如虛空不分別

  超諸取著絕言道  真實平等常清淨

  若能通達諸法性  于有于無心不動

  爲欲救世勤修行  此佛口生真佛子

  不取衆相而行施  本絕諸惡堅持戒

  解法無害常堪忍  知法性離具精進

  已盡煩惱入諸禅  善達性空分別法

  具足智力能博濟  滅除衆惡稱大士

  如是妙音千萬種  贊已默然瞻仰佛

  解脫月語金剛藏  以何行相入後地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诃薩。已具足第五地。欲入第六現前地。當觀察十平等法。何等爲十。所謂一切法無相故平等。無體故平等。無生故平等。無成故平等。本來清淨故平等。無戲論故平等。無取舍故平等。寂靜故平等。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有無不二故平等。菩薩如是。觀一切法。自性清淨。隨順無違。得入第六現前地。得明利隨順忍。未得無生法忍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如是觀已。複以大悲爲首。大悲增上。大悲滿足。觀世間生滅。作是念。世間受生。皆由著我。若離此著。則無生處。複作是念。凡夫無智。執著于我。常求有無。不正思惟。起于妄行。行于邪道罪行福行不動行。積集增長。于諸行中。植心種子。有漏有取。複起後有。生及老死。所謂業爲田。識爲種。無明闇覆。愛水爲潤。我慢溉灌。見網增長。生名色芽。名色增長。生五根。諸根相對。生觸。觸對生受。受後希求生愛。愛增長生取。取增長生有。有生已。于諸趣中。起五蘊身名生。生已衰變爲老。終殁爲死。于老死時。生諸熱惱。因熱惱故。憂愁悲歎。衆苦皆集。此因緣故。集無有集者。任運而滅。亦無滅者。菩薩如是。隨順觀察緣起之相。佛子。此菩薩摩诃薩。複作是念。于第一義谛。不了故名無明。所作業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識。與識共生四取蘊爲名色。名色增長爲六處。根境識叁事和合是觸。觸共生有受。于受染著是愛。愛增長是取。取所起有漏業爲有。從業起蘊爲生。蘊熟爲老。蘊壞爲死。死時離別。愚迷貪戀。心胸煩悶爲愁。涕泗咨嗟爲歎。在五根爲苦。在意地爲憂。憂苦轉多爲惱。如是但有苦樹增長。無我無我所。無作無受者。複作是念。若有作者。則有作事。若無作者。亦無作事。第一義中。俱不可得。佛子。此菩薩摩诃薩。複作是念。叁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于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隨事貪欲。與心共生。心是識。事是行。于行迷惑。是無明。與無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長是六處。六處叁分合爲觸。觸共生是受。受無厭足是愛。愛攝不舍是取。彼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爲老。老壞爲死。佛子。此中無明。有二種業。一令衆生。迷于所緣。二與行作生起因。行亦有二種業。一能生未來報。二與識作生起因。識亦有二種業。一令諸有相續。二與名色作生起因。名色亦有二種業。一互相助成。二與六處作生起因。六處亦有二種業。一各取自境界。二與觸作生起因。觸亦有二種業。一能觸所緣。二與受作生起因。受亦有二種業。一能領受愛憎等事。二與愛作生起因愛亦有二種業。一染著可愛事。二與取作生起因。取亦有二種業。一令諸煩惱相續。二與有作生起因。有亦有二種業。一能令于余趣中生。二與生作生起因。生亦有二種業。一能起諸蘊。二與老作生起因。老亦有二種業。一令諸根變異。二與死作生起因。死亦有二種業。一能壞諸行。二不覺知故相續不絕。佛子。此中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者。由無明乃至生爲緣。令行乃至老死。不斷助成故。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者。由無明乃至生不爲緣。令諸行乃至老死。斷滅不助成故。佛子。此中無明愛取不斷。是煩惱道。行有不斷。是業道。余分不斷。是苦道。前後際分別滅叁道斷。如是叁道。離我我所。但有生滅。猶如束蘆。複次無明緣行者。是觀過去。識乃至受。是觀現在。愛乃至有。是觀未來。于是以後。展轉相續。無明滅行滅者。是觀待斷。複次十二有支。名爲叁苦。此中無明行。乃至六處。是行苦。觸受是苦苦。余是壞苦。無明滅行滅者。是叁苦斷。複次無明緣行者。無明因緣。能生諸行。無明滅行滅者。以無無明。諸行亦無。余亦如是。又無明緣行者。是生系縛。無明滅行滅者。是滅系縛。余亦如是。又無明緣行者。是隨順無所有觀。無明滅行滅者。是隨順盡滅觀。余亦如是。佛子。菩薩摩诃薩。如是十種。逆順觀諸緣起。所謂有支相續故。一心所攝故。自業差別故。不相舍離故。叁道不斷故。觀過去現在未來故。叁苦聚集故。因緣生滅故。生滅系縛故。無所有盡觀故

  佛子。菩薩摩诃薩。以如是十種相觀諸緣起。知無我無人。無壽命自性空。無作者無受者。即得空解脫門現在前。觀諸有支。皆自性滅。畢竟解脫。無有少法相生。即時得無相解脫門現在前。如是入空無相已。無有願求。唯除大悲爲首。教化衆生。即時得無願解脫門現在前。菩薩如是。修叁解脫門。離彼我想。離作者受者想。離有無想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大悲轉增。精勤修習。爲未滿菩提分法。令圓滿故。作是念。一切有爲。有和合則轉。無和合則不轉。緣集則轉。緣不集則不轉。我如是。知有爲法。多諸過患。當斷此和合因緣。然爲成就衆生故。亦不畢竟滅于諸行。佛子。菩薩如是。觀察有爲。多諸過患。無有自性。不生不滅。而恒起大悲。不舍衆生。即得般若波羅蜜現前。名無障礙智光明。成就如是智光明已。雖修習菩提分因緣。而不住有爲中。雖觀有爲法自性寂滅。亦不住寂滅中。以菩提分法。未圓滿故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得入空叁昧。自性空叁昧。第一義空叁昧。第一空叁昧。大空叁昧。合空叁昧。起空叁昧。如實不分別空叁昧。不舍離空叁昧。離不離空叁昧。此菩薩得如是十空叁昧門爲首。百千空叁昧。皆悉現前。如是十無相。十無願叁昧門爲首。百千無相無願叁昧門。皆悉現前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複更修習滿足不可壞心。決定心。純善心。甚深心。不退轉心。不休息心。廣大心。無邊心。求智心。方便慧相應心。皆悉圓滿

  佛子。菩薩以此心。順佛菩提不懼異論。入諸智地。離二乘道。趣于佛智。諸煩惱魔。無能沮壞。住于菩薩智慧光明。于空無相無願法中。皆善修習。方便智慧。恒共相應。菩提分法。常行不舍。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中。得般若波羅蜜行增上。得第叁明利順忍。以于諸法如實相。隨順無違故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已。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悉以廣大心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贊歎。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衆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諸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得如實叁昧。智慧光明。隨順修行。憶持不舍。又得諸佛甚深法藏。經于百劫。經于千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更明淨。譬如真金。以毗琉璃寶。數數磨瑩。轉更明淨。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複如是。以方便慧。隨逐觀察。轉更明淨。轉複寂滅。無能映蔽。譬如月光。照衆生身。令得清涼。四種風輪。所不能壞。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複如是。能滅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衆生煩惱熾火。四種魔道。所不能壞。此菩薩。十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隨力隨分。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诃薩第六現前地。菩薩住此地。多作善化天王。所作自在。一切聲聞。所有問難。無能退屈。能令衆生。除滅我慢。深入緣起。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複作是念。我當于一切衆生中。爲首爲勝。乃至爲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勤行精進。于一念頃。得百千億叁昧。乃至示現百千億菩薩。以爲眷屬。若以願力。自在示現。過于此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菩薩圓滿五地已  觀法無相亦無性

  無生無成本清淨  無有戲論無取舍

  體相寂滅如幻等  有無不二離分別

  隨順法性如是觀  此智得成入六地

  明利順忍智具足  觀察世間生滅相

  以癡闇力世間生  若滅癡闇世無有

  觀諸因緣實義空  不壞假名和合用

  無作無受無思念  諸行如雲遍興起

  不知真谛名無明  所作思業愚癡果

  識起共生是名色  如是乃至衆苦聚

  了達叁界依心有  十二因緣亦複然

  生死皆由心所作  心若滅者生死盡

  無明所作有二種  緣中不了爲行因

  如是乃至老終殁  從此苦生無有盡

  無明爲緣不可斷  彼緣若盡悉皆滅

  愚癡愛取煩惱支  行有是業余皆苦

  癡至六處是行苦  觸受增長是苦苦

  所余有支是壞苦  若見無我叁苦滅

  無明與行爲過去  識至于受現在轉

  愛取有生未來苦  觀待若斷邊際盡

  無明爲緣是生縛  于緣得離縛乃盡

  從因生果離則斷  觀察于此知性空

  隨順無明起諸有  若不隨順諸有斷

  此有彼有無亦然  十種思惟心離著

  有支相續一心攝  自業不離及叁道

  叁際叁苦因緣生  系縛起滅順無盡

  如是普觀緣起行  無作無受無真實

  如幻如夢如光影  亦如愚夫逐陽焰

  如是觀察入于空  知緣性離得無相

  了其虛妄無所願  唯除慈愍爲衆生

  大士修行解脫門  轉益大悲求佛法

  知諸有爲和合作  志樂決定勤行道

  空叁昧門具百千  無相無願亦複然

  般若順忍皆增上  解脫智慧得成滿

  複以深心多供佛  于佛教中修習道

  得佛法藏增善根  如金琉璃所磨瑩

  如月清涼被衆物  四風來觸無能壞…

《大方廣佛華嚴經叁十七》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