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如幻三昧经》上 ▪第4页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一亲近善友。二限知止足。三精思独处。四不在愦闹。是为四。菩萨复有四事逮是三昧。何谓为四。一心不乐声闻。二舍缘觉意。三志菩萨道。四逮得法忍。是为四。复有四法逮是三昧。何谓为四。一修空法不计有人。二尊无想舍众悕望。三无放逸除诸所愿。四知足悦弃一切有。是为四。复有四法逮是三昧。何谓为四。一周旋无量生死之难。二等疗一切众生之类。三常一心唯念应时。四无驰骋度于彼岸。唯愿世尊。意华香如来至真等正觉。说是三昧行音。尔时从彼闻是三昧。其佛去后。次复有佛。号明珠日月光曜。因其如来成是三昧。说是毁伏魔场三昧时。彼众会中一万菩萨。如是色像感动变化。悉得无所从生法忍。于舍利弗所志云何。于是三千大千世界。独有是变降诸魔乎。勿作斯观。所以者何。十方一切江河沙等诸佛刹土。诸魔波旬求人便者。皆遇此难不得自在。悉文殊师利之所建立。尔时世尊告文殊曰。仁当舍置所建威神。当使诸魔还复本形天上服饰。尔时文殊告诸魔曰。诸贤者等。实为恶秽此身服乎。报曰实尔。文殊答曰。汝等宜当厌贪欲事不住三界。诸魔报曰。唯当从命。善哉文殊。愿加威神。令我等脱如是形类威仪服饰。文殊师利寻舍威变。疗诸天人及诸玉女。使其形体平复如故。衣被光泽威神巍巍。文殊师利告于诸魔。诸仁欲知其眼受。而怀思想。眼有所著则为眼根。因思想眼言是我所。依猗于眼因生于眼。眼之所趣目为心候还护其眼。举眼下眼则是汝等之境界也。为造魔业。耳鼻口身意亦复如是。假使有眼而无所著耳无所听。鼻香口味身更心法悉无所著。非汝部界。不同劳侣无力不乐。则无魔业亦无影响。又复卿等自计吾我。随念有身缘趣此患。卿等何因处于众会。欲得寂然未之有也。文殊师利。应时于彼。为魔眷属解说经典。使一万魔。皆发无上正真道意。八万四千魔远尘离垢。诸女得法眼净。其余众魔各归宫殿。皆共举声悉称万岁。吾等已脱于大恐惧◎
◎于是文殊师利。告逮法忍诸魔眷属。卿等何故不各归宫。诸魔报曰。吾等于今忽然不复见己身宅。何况当复见魔宫殿自然常住。又问。汝等宫殿为在何所。诸魔报曰。一切诸法无主无念。是为诸法之宫殿。空无想愿诸法恍惚乃为宫殿。于彼无往亦无来者
耆年迦叶前白佛言。文殊师利彼殿来乎。我等欲见所从菩萨。所以者何。此正士等难可值遇。佛告文殊。汝当现此十方世界诸来菩萨会忍土者。今诸众会皆共渴仰欲得见之。文殊师利。应时告诸法伦菩萨。法住菩萨。若干辩菩萨。得大势菩萨。柔软音菩萨。灭众恶菩萨。寂然菩萨。选择菩萨。法王菩萨。怀音菩萨。悉告此等诸菩萨众。汝族姓子一切菩萨。各当自现其身宫殿。各自显示所处佛土本之形体。文殊师利适发此言。诸菩萨众寻时奉命。从三昧起各现本体。或有菩萨其身高大如须弥山。或有菩萨其身高长三百二十万里。或二百八十万里。或二百四十万里。或二百万里。或百六十万里。或百二十万里。或八十万里。或四十万里。或三十六万里。或三十二万里。或二十八万里。或二十四万里。或二十万里。或十六万里。或十二万里。或八万里。或四万里。或三万六千里。或三万二千里。或二万八千里。或二万四千里。或二万里。或万六千里。或万二千里。或八千里。或四千里。或三千六百里。或三千二百里。或二千八百里。或二千四百里。或二千里。或千六百里。或千二百里。或八百里。或七百六十里。或七百二十里。或六百八十里。或六百四十里或六百里。或三百六十里。或三百二十里。或二百八十里。或二百四十里。或二百里。或百六十里。或百二十里。或八十里。或四十里。或三十六里。或三十二里。或二十八里。或二十四里。或二十里。或十六里。或十二里。或八里。或四里。或有身长短如此忍界人身无异。诸菩萨等其身如是。高广长短各各别异。尔时于此三千大千世界。诸会充满无如毛厘空缺之处。诸尊神妙高节慧明。菩萨大士卓然有异。功德巍巍无以为喻。其诸菩萨身所演光。彻照十方不可计数百千佛土。尔时世尊以佛庄严三昧正受。适兴此定。寻时忍界自然变现不可称数若干华盖。以其无限百千妓乐各唱其音。挍饰幢幡缯彩无量庄严佛土。靡不煌煌如日如月。诸菩萨众。从紫金刹来至此者。睹是佛刹如黄金色。其从白银佛刹来者。悉现银色。其从水精佛刹来者。见此佛土悉水精色。其从琉璃佛刹来者。睹此忍界悉琉璃色。其从车[(王*巨)/木]佛刹来者。见此忍土悉车[(王*巨)/木]色。其从马瑙佛刹来者。见是佛土悉马瑙色。其从名香佛刹来者。见是佛土悉香合成。其从好华佛刹来者但见诸华。从宝刹来者但见众宝。或从七宝。或从六宝。或从五宝。或从四宝。或从三宝。或从二宝世界来者。诣此忍土见此佛土。长广短狭众宝琦异。强劣好丑如本佛土。时诸菩萨各自忆念住本佛土。是等一切见释迦文如来至真形像被服。各如本土诸佛像貌。威仪礼节教授法则饮食等无差特。彼一菩萨。不见他菩萨土地庄严。但睹本刹。举声称曰。此土紫金。二菩萨曰。此土白银。各各所游清净之行。各自惊喜怪未曾有。磬扬大音而嗟叹之。诸佛世界难及难及而不可逮。德遍十方永不可逮。文殊师利应时告曰。诸族姓子。此事无奇。所以者何。一切诸佛皆为一佛。一切诸刹皆为一刹。一切众生悉为一神。一切诸法悉为一法。是一定故故名曰一。亦非定一亦非若干。文殊师利。举其要义不以多言。即从座起偏出右肩右膝着地叉手白佛。愿欲所问。若见听者乃敢自陈。佛言。恣所欲问。如来当决所怀疑结令心欢然。文殊则问。何谓菩萨义所归乎。佛告文殊。晓了诸法靡不通畅故曰菩萨。又问。何谓菩萨晓了诸法。佛言。菩萨晓了眼耳鼻口身心无有弊碍。何谓晓了六情事者。晓了于眼则本净空。耳鼻口身意亦复如是悉空本净。不自想念我晓了之。色声香味细滑之法悉空本净。不想晓了。又文殊师利。若有菩萨了五盛阴。何谓晓了。了空无想无愿。离欲恍惚寂无所有。归于澹泊悉无所生无来无往。犹如野马幻化水月芭蕉梦中所见。不得久存而无坚固虚无无处。若能晓了如斯义者是谓菩萨。又文殊师利。解淫怒痴五阴六衰因想而生。其贪欲者悉从想生。其想亦空虚无无形。无有言辞亦无教化。其淫怒痴于无本法。无能染污不迷不惑。佛言文殊师利。菩萨晓了众生之行。此人多欲。斯人多嗔。此人多痴。其多欲者恩爱隆崇。犹如五谷草木茂盛种类布散不适一处。其多嗔者怒恨炽盛。如野火燃烧炙草木。城郭屋宅。靡不被害。其痴多者暗暗冥冥如无日明。若其屋中覆盖在罂。迷惑穷极不识东西。菩萨大士晓了本行。从其心意聪明暗塞。原际所趣诸根优劣。而为说法。各令入律而度脱之。佛语文殊师利。菩萨晓了一切众生。云何晓了一切众生。皆假号耳。若真谛观其假号者亦无处所。其众生者悉一神耳。计于众生无有众生。晓了斯义无想著者是谓菩萨。于是觉了寤诸不觉解度彼岸是谓菩萨。诸不达者悉令通畅故曰菩萨。当所观者悉见本末起灭因缘。根原所趣靡不周备。前知无穷却了无极故曰菩萨。因其假号随方俗言而有此名。于此众事而无所著故曰菩萨。时佛叹颂曰
晓了其眼耳 是空为自然
达者无想念 乃谓为菩萨
晓了鼻口者 本净无形像
智者不妄想 乃谓为菩萨
智者晓了身 其意如虚空
能分别本净 菩萨为聪明
色声及香味 细滑可意物
若能了如幻 一切分别空
亦不求妄想 乃曰为菩萨
若晓了色空 痛痒亦如是
生死之所识 一切犹若幻
心不怀妄想 乃谓为菩萨
五阴若如梦 一相无有相
明者不妄想 乃谓为菩萨
不生无所起 无言则无为
假名托于号 其名无形类
晓了贪嗔恚 分别诸想念
其想无真谛 究竟无处所
想愚不亦真 因作多思念
缘诸邪见起 正直无所见
当怀贪欲怒 诸法悉平等
彼无染无秽 法亦无惑妄
识别如是念 菩萨无贪欲
寂除一切法 乃谓为菩萨
晓了诸三界 是空无真实
于彼无度者 乃谓为菩萨
欲界无成就 因颠倒而兴
是色无有无 此亦比虚伪
众生所作行 慧者悉晓知
贪淫行嗔恚 同归于愚痴
一切假名人 人亦不可得
明者成就此 不妄想众生
一切是诸法 能知为颠倒
若识知反覆 斯亦无有想
方便随诸法 不着一切碍
若逮无所著 乃曰为解脱
能施其身肉 不习诸所猗
觉了如审谛 乃谓为菩萨
禁戒常清净 亦不想自大
佛戒随顺义 无起无所有
我本所修业 身口及意念
是谓为禁戒 彼无由居处
普慈愍众生 亦不得众生
知之为恍惚 因假而有号
其所行精进 灭一切诸苦
察了三界空 能成最上道
超殊修禅思 亦复无所著
无住无所得 智者了如是
智慧刀割截 尘劳诸恶见
睹见诸法界 不断无所坏
如觉了诸法 应时化群黎
菩萨晓如是 乃谓为菩萨
于是文殊师利复白佛言。唯然大圣。所可言谓初发意者。何谓初发为菩萨意也。佛语文殊。假使菩萨普念三界是初发意。所发心者平等如地。其菩萨者无所起发。亦不想念净与不净。其所知者无卒无暴坚住不动。无在不在安无能摇。忍于苦乐越世八法。无所破坏悉无所为。所可发心。适发意已。皆得启受一切功勋。亦不自念我有名德。是谓初发成菩萨意。文殊师利前白佛言。如我听省大圣说义。其有菩萨发淫怒痴乃初发意。时善住意问文殊师利。起淫怒痴乃应初发成菩萨者。一切愚戆凡夫之士皆应初发。所以者何。斯等之类起淫怒痴故不去三毒也。文殊师利告善住意天子。愚戆凡夫不能堪任起淫怒痴。所以者何。谓佛世尊缘觉声闻诸不退转菩萨之党。乃能发是淫怒痴耳。凡夫不能。善住意天子报文殊曰。今者所说甚可畏。此众会者心怀疑网。因闻仁者演此义故。不能晓了其心冥然。文殊师利谓善住意天子。于意云何。譬如飞鸟飞行虚空。岂畏为径通过有依碍乎。答曰经过不畏虚空也。文殊报曰。如是天子。道无所起。有所憎恶则为不发。无所憎恶乃为发意若无所著不怀憎恶无所依猗乃谓发耳。所谓为发兴无想念。无所生者是名不发。无自然者乃曰为发。无有句迹乃曰为发。无去来迹乃曰为发。空身慧迹无所念迹乃曰为发。无所受迹无所逮迹乃曰为发。无所坏迹无所获迹是谓为发。无文字迹无所慕迹是谓为发。不进不殆不双不只是谓为发。不求救护亦无有归是谓为发。是故天子。名于菩萨为初发心。其于是法。不念不依不思不想。不知不见不闻不识。不受不舍不起不灭。是故天子。名诸菩萨以是因缘。因此法故由斯平等。如是本际善权方便。发淫怒痴发眼所依。耳鼻口身意亦复如是。发色所著亦复显于痛想行识不当生色报应。诸见无明有爱。当兴十二缘起之法。吾诸所欲依猗三界。亦当显发所依吾我贪身计已。六十二见。亦当显发五盖之患。四倒八邪十恶之业令其反原。取要言之一切净不净应不应众想言辞一切处所所受依猗。思想诸念恋慕挂碍。所可言曰发泥洹想。菩萨大士皆显发此是故天子当作斯观。其于诸法有所依猗。无所憎爱是谓为发。文殊师利说是法语初发意时。此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万二千菩萨得无所从生法忍◎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佛说如幻三昧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1】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