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哀经》

「大集部」经文398卷13页码:P0409
西晋 竺法护译

  《大哀经》六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十八不共法品第二十一之余

  佛复告族姓子。如来至真。无若干想亦无众念而令其心迷惑忘也。所以如来无若干想。如虚空土不可穷尽。不察众生而各各异。用其本净无若干故。察于诸佛无若干种。用其法界不可破坏。慧平等故。亦于诸法无差别想。用无欲故。如来不坏奉禁戒者。偏爱顺念。亦不毁呰于犯戒者。睹修道者不往肃敬。不尊道者不以弃忽。不计律教是我所也。永处邪见不轻忽之。如来至真所行平等于一切法。是故名曰如来至真无若干想。设无若干。则便宣此无若干想。开化众生令不各异。众想消除而为说法。是为如来十九之业。佛于是颂曰

  诸安住道  无若干想  一切最后

  见诸佛土  计于经典  无各各异

  诸大名称  所行普等  设奉禁戒

  若毁失者  众生易化  若不可化

  诸两足尊  彼心平等  开度众生

  各怀贪相

  佛复告族姓子。如来至真。无有犹豫。所观察者悉见根源不复思惟。所以者何。如来大圣道德已成莫观不成。身行谨敕心怀柔软。戒禁鲜明智慧殊绝不当瞻觐。如来圣明不有超异也。佛以智虑常察普护。不从愚冥则由度世。不堕方俗迷惑之行。如来所护因从贤圣。不从不圣贤。如来所护。转于清净无上梵轮。愍哀众生而得自在。独步十方不从他人。而有所誉无有偏党。又其如来所观护者。无卒不暴常顺庠序而无错谬。若有所往得无受舍。已离于二诸所氾流。已度四渎称量一劫。思惟本末不能究尽。各各异所不念所。不知过去念无所娆触。不自现功。如是审实而无有异。佛悉究畅靡所不达。是为如来观察大哀巍巍若此。护诸众生具足说法。是为如来二十之业。佛于是颂曰

  如来所观护  未曾有懈惓

  善修其道谊  卓然殊特行

  其心身如是  禁戒及智慧

  尊上为大人  所行常至诚

  如来未曾怀  猗着诸危害

  亦无想诸念  不为虚伪事

  其所观护者  真谛无华饰

  便则以此谊  为众生说法

  佛复告族姓子。如来至真。无有贪损。何谓为贪。唯乐善法。其善法者为何谓乎。如来大哀未曾损秏。亦不猗贪。咸于大哀所说经典亦无误失。不令众生从律贪欲而致迷秏。开化众生初不谬惑。不舍闲静。亦无所启而有违废。劝诸菩萨未曾喜忘。而于三宝恒不断绝。如来至真无所贪着。圣明至真道德为乐。是故名曰如来正真。无有贪欲而致损秏。为诸众生颁宣经典。令其慕乐无上正真具诸通慧。是为如来二十一业。佛于是颂曰

  最胜常不贪  慕乐善德业

  慈哀施以法  度脱于众生

  喜乐济群萌  随时而开导

  最胜不损道  劝不断三宝

  无贪嫉嗔恚  不从愚禁忌

  由因诸通慧  善慕经典教

  见众生懈怠  最胜化勤修

  积无量慧业  以此度群黎

  佛复告族姓子。如来至真。于精进事而不损秏。所谓如来精进。云何谓开化众生。观察殷勤求之所在。因而度脱不遗一人。于听经典常令清彻。是为精进。如来至真。如是比像得诸听经。为诸应器一劫不倦。因而听采甚深法者。大圣宣之一劫不废。为说经典离于食馔将护众生。如来至真以一人故。于恒河沙诸佛国土而独游步。从如开化令发道意。如来身心及口所言不以懈倦。身心静然无有闲据。如来方便精进勤修靡不咨嗟。因随平等则以精进。化乎众生至圣解脱。其致道真。乃至申畅如来功勋。是为如来二十二业。佛于是颂曰

  其人中师子  因精进之力

  以此精进力  常而咨嗟之

  其精勤势力  未曾有损秏

  所演说经法  用应法器故

  安住所精进  无能究畅者

  其身口及心  初未尝劳倦

  已精进平等  一切无罪亹

  其意怀愍哀  常为众生说

  佛复告族姓子。如来至真。意之所念一切未曾而中忘也亦不损秏。如来所念竟无中废。所以者何。族姓子。从初得成至最正觉道。以普见一切众生过去当来今现在心之所怀念。悉忆识之不中忽忘。永存普达众生之行。如来未尝复重惟极遣慧往察。如来所念实无损秏。入于众生三处诸性。入诸人根观众生行。如来所兴不有观察亦不思惟。而为众生讲说经典。豫知时节进退迟疾。而为分别授其决矣。所以者何。其意永存不中忘故。如其心定因无所忘。识念众生寻为说法。是为如来二十三业。佛于是颂曰

  世雄所念  心未曾忘  又最胜尊

  不忆重思  其所游步  如成正觉

  知众生心  无有遗漏  亦复未尝

  猗于识知  见于众生  久长性行

  令其建立  无有事业  人中之尊

  为众法王

  佛复告族姓子。如来至真。无失定意三昧正受。一切诸法无有偏党。诸法如审。何故如来不失定意。用修平等无卒之故。三昧亦等故。如来等于欲际。无欲之际亦复等矣。如生死际等。泥洹际亦复如是。以平等故。故能正受此之谓也。赞于如来三昧不忘。所以者何。则于平等无忽无忘亦不退转。如来定者不合于眼。亦复不合耳鼻身口意而同尘也。诸根不定。其三昧定不依地种。亦复不依水火风空。亦复不怙欲界色界无色界。不慕今世不恃后世。无所著故。故不损耗。是故名曰如来至真定意不忘。亦为众生讲说经典。令应法器致乎定意。是为如来二十四业。佛于是颂曰

  最胜为常定  定意不损耗

  等顺一切法  正从佛定意

  不猗地水火  风欲色无色

  大圣不着此  故不损三昧

  佛复告族姓子。如来智慧未曾损耗。何谓为知。敬达诸法无所不通。慧不仰人。为他众生班宣圣智。方便随时所决无尽。明了一切章句显迹。令入一品住所说经亿百千劫。假使来问去来进退。为决疑网靡不坦然。其慧遍入宣畅三乘。剖判归趣。以诸众生八万四千行。则为讲说八万四千诸经法藏。是为如来智慧无极无量无尽。所说无限慧不损耗。亦为众生显示如是无尽智慧而为说法。是为如来二十五业。佛于是颂曰

  佛正觉智慧  现在志慕乘

  善宣分别解  自在度无极

  为众生说法  从本性所乐

  则以一文字  入无底章句

  知于众生行  所察无边际

  则为此等班  八万四千藏

  安住之所宣  智慧无损耗

  是为十力业  故号人中尊

  佛复告族姓子。如来解脱无有损耗。何谓如来说。诸声闻因声而脱。其缘觉者由了因缘而得解脱。诸佛世尊。皆离一切挂碍诸二而得解脱。所以名曰解脱者何。无过去界不与当来。诸界合同不住现界。其眼于色离于二受。名曰解脱。耳声鼻香舌味身更心法。离于二受而得解脱。心所依倚心本清净而悉了之。故曰发心之顷成无上正真道。如来随时为诸众生讲说经典使离猗受令无所著。是为如来二十六业。佛于是颂曰

  诸声闻众  依音解脱  诸缘觉学

  因缘为慧  过诸挂碍  无垢如空

  是为诸佛  无依所猗  其心系在

  于过去事  清净解脱  是为执心

  如应解脱  察众生根  开度众生

  不令损耗

  佛复告族姓子。如来至真。知于过去一切身行所可造业。其本明识而不废退。如来所睹诸胜所行。因其随时而化众生。有所讲说而度群黎。默然亦度。饮食亦济。威仪礼节显示众生令随律教。或复现于三十二相。因而得救。或以自示八十种好。因而得度。或复欲观如来顶相。威神巍巍不得谛视。光踰日月超绝无侣。因益喜悦而从得度。或有众生趣来见佛辄随律教。或演光明睹其曜晖而得济度。或见经行举足下足悦而得济。或入城郭从其还出令受开化。诸佛世尊。举动进止威仪礼节。皆以此事益于众生。靡不受化未曾唐举。是故名曰如来至真。一切身业本慧[番*去]党。靡不有益而不损耗。是为如来第二十七业。佛于是颂曰

  其目睹见  威仪礼节  行步所入

  若复还出  诸相种好  及顶威曜

  以此开化  而度众生  导师假使

  演其光明  无数群萌  亿载安隐

  见其威曜  则随往教  诸两足尊

  常修此业

  佛复告族姓子。如来至真口所演业。皆为慧党晓了自在。所以者何。诸佛世尊所说经道。悉为应时所说无虚。善哉随宜。所可宣言至诚无欺。无有罪舋。举动安详而不卒暴。离于粗疏未曾荒迷。常怀质直无有谀谄。初不恶口不演粗辞。无所猗着口言柔软。进止应法不为羸弱。性不飘飖亦不狭劣。不为杂碎行步安谛。发言和雅其声柔软。音响香美。择言徐语舒缓时出。辞章粲丽滋味具足。无有犷[革*卬]言无疾病思而后语。自护己身。所为应节。心念随时。灭其贪欲而除嗔恚。烧其愚痴降伏诸魔。危害众恶疗治诸疾。别其义理悦智者意。音如哀鸾声如天帝。其响哀和亦如江海。声靖如地。如雕鹫王命诸眷属。其意安隐如须弥山。所发言辞殊赤觜鸟。其声慈愍犹如鸳鸯相呼和时。亦如雁王将导营从。亦如鹿王鸣呼官属。又如箜篌琴筝箫瑟鼓吹。应节吹呗吹笙发音。斯音相和各各悲快。佛之音响柔软清和。过于彼节百千亿倍。深奥微妙声无秽浊。闻者入耳心中欢然。积累德本。所宣章句不可穷尽。随时应宜前后相副。不失句义合于法句。各从方便不违时节。见一切人诸根增减。而为说法。布施庄严将养戒禁。常令严净。合集忍辱。精进超殊究畅圣业。观察智慧云集慈心。不厌愍哀其喜显曜。不释所护建立三乘。不断三宝别三峻聚。净三脱门。所修至诚斑宣智慧。为诸明者不见诽谤。诸贤圣所咨嗟。志玄旷如虚空。一切功勋悉为备足。告族姓子。如来言辞发教应节。巍巍如是。复过于此无可为喻。是故言曰一切所说。如来言辞慧响超殊。越诸言声。三界无逮最为慧上。靡不应命而顺从者。是为如来二十八业。佛于是颂曰

  无等伦言辞和  以无垢超诸德

  发一响入诸声  响周遍诸三千

  令声闻听其教  缘觉乘亦如是

  或有闻广其志  发其心求佛道

  其闻慈如次第  各畅辞不错乱

  若讲说殊胜法  又其心无退念

  犹如山之呼响  应其音而来报

  人中上言如是  所演说悦众心

  佛复告族姓子。如来至真。皆如一切众意所念。取为慧党靡所不达。所以者何。察于如来无心意识。初无想念而有进退。以慧照曜消化众冥。其如来慧。普至一切众生心念。亦复遍入存一切意。超诸群生其识所念。诸消化法。其三昧定无所依仰。越于阴盖。离十二缘起之行。永舍三念。去于臭…

《大哀经六》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