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灯三昧经》十 ▪第2页
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灭。忧悲苦恼一切皆灭。如实知见如实得证如实觉了。于四圣谛亦如实了知。是名漏尽通。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菩萨已显示 神通之次第
安住三昧中 悉能随意到
善修其耳根 得难思天耳
其耳能得闻 导师所说法
能知众生心 有欲及离欲
有嗔及无嗔 有痴及无痴
了知宿世事 本昔所居处
于其千亿劫 智藏能照达
善修于眼根 得难思天眼
以眼见众生 死此生于彼
一念能悉知 一切众生念
如是悉了知 彼智不思议
童子。云何口戒。菩萨摩诃萨若成就口戒。则得佛六十种无碍清净美妙音声不可思议。是名口戒
复次童子。若具足口戒菩萨摩诃萨。有所言说人皆信受。是名口戒
复次童子。具足口戒菩萨摩诃萨。得三十二大人相。得如来十力。所谓是处非处智力。知诸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业处因果智力。知诸禅定解脱三昧正受。有烦恼无烦恼智力。知他寿命知他众生根差别智力。知众生种种无量欲智力。知诸众生种种无量性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宿命智力。知一切众生生死智力。知漏尽智力
复次童子。若具足口戒菩萨摩诃萨。能得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是名口戒具足
复次童子。若具足口戒菩萨摩诃萨。得三解脱门得四梵住。是名具足口戒
复次童子。具足口戒菩萨摩诃萨。略而言之。得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是名菩萨具足口戒
复次童子。若具足口戒菩萨摩诃萨。得大悲梵住。得大舍梵住。得安隐觉。得寂灭觉。是名菩萨具足口戒
复次童子。若菩萨摩诃萨具足口戒者。得远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于父母师长所。不出粗言一切过恶之言。菩萨悉皆远离于彼言说。如实了知如响如梦如幻如化如阳焰如光影。于此响声乃至光影。悉无所得无分别。无取无缘无执着。是名菩萨具足口戒。童子清净口戒菩萨摩诃萨。得一切佛语。得一切佛神足。得一切佛神通。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若与口戒相应者 是诸菩萨必获得
一切诸法无碍智 是名具足于口戒
若与口戒相应者 获三十二大人相
得佛十力不共法 是名具足于口戒
若与口戒相应者 能得一切诸佛法
谓我已说诸佛法 是名具足于口戒
若与口戒相应者 能获梵住及辩才
逮不思议希有法 是名具足于口戒
若与口戒相应者 得四念处及正勤
具四神足根力等 是名具足于口戒
若与口戒相应者 得于大舍无所畏
得大悲愍清净住 是名具足于口戒
若与口戒相应者 能得清净安隐觉
及得寂静觉观等 是名具足于口戒
若与口戒相应者 远离妄语及两舌
复离恶口及绮语 是名具足于口戒
若与口戒相应者 终不诽谤于正法
亦不毁訾于如来 是名具足于口戒
若与口戒相应者 于其父母师长所
不作非法粗恶言 是名具足于口戒
若与口戒相应者 终不起口一切过
彼能悉离无有余 是名具足于口戒
若与口戒相应者 能知语言犹如响
觉了音声犹如梦 是名具足于口戒
了知无我及寿命 缘起虚妄犹如梦
能知语言如是者 是名具足于口戒
灭谛不实犹如梦 涅槃之体如梦性
菩萨知言如是者 是名具足于口戒
诸余语言不可得 无有分别无滞着
无有攀缘无取执 是名具足于口戒
童子。云何名意戒。若具足意戒菩萨摩诃萨。得一切佛法。得一切神通。心得不动解脱。若具足意戒菩萨摩诃萨。得金刚三昧定。是名意戒成就
复次童子。若具足意戒菩萨摩诃萨。得炽然光明。是名具足意戒。若具足意戒菩萨摩诃萨。得六十种美妙音声相应。是名具足意戒
复次童子。若具足意戒菩萨摩诃萨。得三十二大人相十力四无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是名具足意戒
复次童子。具足意戒菩萨摩诃萨。得三解脱门。谓空无相无愿。是名具足意戒
复次童子。具足意戒菩萨摩诃萨。得四梵住。谓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是名具足意戒
复次童子。具足意戒菩萨摩诃萨。得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是名具足意戒
复次童子。若具足意戒菩萨摩诃萨。得住大悲。得住大舍。得安隐觉。得寂灭觉。得利益。得威仪。得胜行。是名具足意戒
复次童子。若菩萨摩诃萨弃舍邪见不与邪见俱。断除嗔恚不与嗔恚俱。断除悭贪不与悭贪俱。弃舍懈怠不与懈怠俱。于父母师长所。不起谄曲心贪嗔痴心。亦不与俱。不舍菩提心。不舍信乐心。诸余过恶觉观心悉皆舍离。亦不与俱。是名具足意戒。善知诸法如幻如梦如化如焰如响如光影无去无来。亦复知苦如梦知无我如梦知无常如梦。知无众生如梦知空如梦。意无所得无分别无滞着无攀缘无取执。童子。是名菩萨具足意戒。若菩萨具足清净意戒法者。便远离一切诸难。得不可思议一切诸佛法。得一切诸佛神通。得心解脱不动。童子。是名具足意戒。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一心谛听勿乱想 所说意戒净无垢
得闻法已起诸行 便能速悟于菩提
智者若持于意戒 第一寂静广不动
佛法难思未曾有 是则名为意戒净
智者若持于意戒 心得解脱常不动
得如金刚最胜定 是则名为意戒净
智者若能发起此 称欲敷演广利益
获得六十微妙声 是则名为意戒净
智者意戒最为上 得三十二大人相
得佛十力诸功德 是则名说胜意戒
智者若持于意戒 获得辩才及无畏
得胜希有难思法 是则名为胜意戒
智者若持于意戒 得四念处及神足
复获正勤及根力 是名已说胜意戒
智者若持于意戒 能得清净七觉支
亦能获得八圣道 是则已说胜意戒
智者若持于意戒 获得最胜大舍住
及大悲住净无垢 是名已说胜意戒
智者若持于意戒 得安隐觉净无垢
得远离觉诸功德 是则名说胜意戒
智者若持于意戒 不与一切邪见居
恒常不起无明恚 是则名为意戒净
若能具足意戒者 乃至少时不谄曲
父母师所无谄伪 是则已说意戒净
智者若具于意戒 贪嗔等事悉永离
愚痴之法亦皆断 是则已说胜意戒
智者若具于意戒 恒常不舍菩提心
信心决定终不坏 是则已说胜意戒
智者若具于意戒 所有一切诸过恶
皆悉远离不与居 是则已说胜意戒
心能入于如幻法 犹如睡梦阳焰等
亦如光影呼声响 是则已说胜意戒
知苦恼事犹如梦 及与无常空无我
心意能知如是者 是则已说胜意戒
知无众生无寿命 悟诸因缘如轮转
无所从来无去处 是则已说胜意戒
推求彼意无可得 亦无分别无滞着
无有攀缘无取执 是则已说胜意戒
第一义谛犹如梦 观知涅槃亦复然
智者若了意如是 是则已说胜意戒
童子。彼云何名业清净。见于三有犹如梦想。于彼厌离不起贪爱。是名业清净。云何名过于攀缘。谓知阴界入如幻而远离故。云何名了知诸阴。谓悟知诸阴犹如阳焰故。云何得诸界平等。谓知界等如化而弃舍故。云何遣除诸入。谓入如光影而弃捐故。云何名断除渴爱。谓于一切法无诸攀缘故。云何名证于无生忍。于一切法无所得故。云何名知于诸业。谓发起精进断除诸苦故。云何名显示诸因。谓阴如响无有生故。云何名不坏于果。谓业果如梦而无所坏故。云何名现见诸法。谓诸法中得无生忍故。云何名修集于道。于一切法无所修故。云何名值遇诸佛。谓具一切诸佛戒行故。云何名智慧明利。谓于一切法获无生忍故。云何名入诸众生乐欲。谓知诸众生前后根差别故。云何名得于法智。谓于一切法无所得故。云何名无碍辩智。谓能达如实法式故。云何名善知文字差别智。谓知三种语言差别故。云何名过于诸事。谓悟解无事故。云何名知于音声。谓入音声如响智故。云何名得欢喜。谓于一切法无所得。远离苦恼弃舍重担而出离故。云何名得于爱喜。谓于乞求者令得欢喜。知施时见利益故。云何名心调正直。谓能了知四真谛故。云何名正直威仪。谓调均身故。云何名远离怒色。谓断诸嗔过故。云何名面常怡悦。谓善戒共住安隐故。云何名美妙言。谓与他人说利益事故。云何名先言慰喻。谓先言善来速起迎接故。云何名不懈怠。谓不舍策勤故。云何名恭敬尊长。谓敬惧尊长如善知识想故。云何名供养尊长。谓随所侍养从教故。云何名生便知足。谓于一切资生而不乐着故。云何名求白法无厌。谓集诸善法故。云何名命清净。谓随宜所得便生知足。若不知足便生谄曲。夸谈诳诱激发他人。以利求利是事悉舍故。云何名不舍住白玛若拙。所谓不弃策勤。乐于边闲及以丛林岩穴涧谷。爱乐于法。不与在家出家交游。不着利养断除渴爱受禅定喜故。云何名地地住处智。谓声闻果处智。辟支佛果处智。菩萨地住处智故。云何名忆念不忘。谓念无常苦空无我故。云何名得阴巧便智。谓知阴界入差别而无所得故。云何名证于神通。谓获四神足能为变现故。云何名灭诸烦恼。谓断除贪嗔痴故。云何名断除习气。谓厌昔愚行不乐声闻辟支佛地故。云何名为转胜行。谓能起如来力无畏四无碍辩故。云何名修习因。谓断除憎爱故。云何名知犯方便。谓知波罗提木叉。知毗尼。知戒故。云何名断诸悔恼。于诸罪过。至诚忏悔更不重造。修诸善法故。云何名断除爱恋。拔于三界渴爱枝条。发生未起之善已生之善。令不坏失故。云何名越过诸有。谓于诸三界。而无所得又不顾念。是名过于诸有。云何名明达宿命。谓忆知过去世事故。云何名于业果无疑。谓离诸断常故。云何名思惟于法。谓思念如实之法故。云何名习于多闻。谓修习受持声闻藏辟支佛藏菩萨藏故。云何名得捷利智。谓观无生智犹如梦故。云何名乐欲于智。所谓常习智慧故。云何名通达智慧。所谓起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云何名得调伏地。谓菩萨所修学处故。云何名譬如于山。所谓不舍菩提心故。云何不动。所谓无分别不为烦恼所夺故。云何名不躁动。所谓于一切相无缘念故。云何名不退相。谓…
《月灯三昧经十》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