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璎珞经》三 ▪第3页
菩萨璎珞经卷第三(一名现在报) /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此十三亿佛土。刹名广胜。佛名妙迹。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在于大众而说颂曰
觉生是幻法 不在深法要
道尚无名号 况空见言迹
诸外入内入 分别悉无有
无形不可见 乃应清净慧
计欲不从心 亦复不着空
彼此无染着 逮成最正觉
愚惑未睹明 计从心识起
六法生六尘 由是起疑想
因识受此身 自然成四大
轮转向五趣 不解空性法
如有一人念 自说染本无
身心俱生碍 岂达有无想
妙观照三世 示现说诸法
诸佛体妙教 不有亦不无
世苦由无明 平等空无猗
观了等有无 故谓平等慧
有时识有无 此非如来慧
不染彼此者 心平如响应
八道尽苦原 八解洗心尘
八响悉归虚 八慧不起生
自离复离彼 中间无有碍
随识所染着 是谓平等慧
人本在虚空 染识三有道
唐自着尘劳 不入本无际
本从初发意 不减空性慧
由复经无量 后乃获此定
吾解众会心 离识欲求空
何不自念识 内空外亦然
如法法无相 慧见亦复然
念定除去乱 是谓平等慧
此身悉归空 永寂无起灭
如来普弘誓 济此群萌类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忽然不现。西北去此五十四亿江河沙数诸佛国土。刹名柔顺。佛名众相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在于众会而作颂曰
如我观空行 一意无高下
有无是非心 皆由生死起
欲求佛深藏 究尽诸行本
未曾能究畅 如来神慧通
如有一士夫 从劫复至劫
如是亿百千 其数不增减
彼人诸根具 六情不缺减
欲闻如来慧 未便卒果获
况复初发意 欲至平等慧
但自转有损 无益于道法
要修大慈悲 权慧自防卫
坚固无畏誓 然后乃降心
设复游世界 欲供养诸佛
不起所造功 自然应圣行
如来十力圣 降伏诸邪见
忍知无我想 故得人中尊
了法住不住 不见功德行
尽生更不受 是世雄境界
欲成众相好 不断诸善本
灭意不起想 是谓平等慧
我观众生类 时空不自知
是故数疲劳 不入永寂处
欲速行道果 众德庄严身
但念断心本 云何起狐疑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忽然不现上方去此无数佛土尽众生界刹名回转。佛名音响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在彼大众而说颂曰
虚空无形识 不有彼此岸
不见有众生 况有游法界
现在求道者 游空求于空
不净已识者 复求外空为
愍念此等人 意不解圣慧
思惟此慧观 亦获无常道
今受三界身 通慧自分别
定识无形想 种断为道意
人自思惟识 四大为窠窟
正使在外空 不异于四大
但今未得慧 未了内外情
此等可慈愍 众祐不尤责
丈夫无等伦 行过无想定
是谓诸佛法 迷惑自计我
本无起尽法 究竟悉清净
梵行终竟净 不生三世念
前说非今说 念念自变易
以此可为证 何故生狐疑
我既不自称 权假为凡人
思惟此四大 识法为何从
宣说过去法 无形不可见
虽有未来识 亦未受四大
现在为二品 今为一一说
各各莫怀疑 于此平等慧
分别过去识 死者非今形
此识不腐败 为称过去识
设识今现住 四大因缘合
此识恒不变 复称识现在
且复舍现在 未来未有生
彼识亦非今 何由称三世
识性恒自住 无去今现在
欲求识根本 窠窟何所在
如来无等智 乃达识本无
空性恬然一 勿复有疑想
欲成等正觉 不染想着行
悉知无识性 故号平等慧
尔时如来说此偈已忽然不现。下方去此十一恒沙。刹名无减。佛名普愿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在于彼会而说颂曰
十方诸佛集 平等无有二
尽说于空定 寂然无有行
众生有常想 谓为空有限
达本无染污 是谓悉归空
不施心缚着 以失本愿行
遂生诽谤业 无佛法圣众
如来戒德身 清净无瑕疵
已度未度者 三世无观想
空识自有名 自生自然灭
此生非空识 识灭亦复然
由彼不达本 流驰求识相
假空名为识 空识岂有异
身相犹无形 生一复一生
但为愚惑人 起识有若干
众智成法体 相好自严身
身灭智归空 复可言有识
推寻无三世 无识无四大
乃得游法界 知有亦不有
诸佛无量智 权现无增减
以此无识形 遍游诸佛刹
此疑久已有 非汝我亦尔
通慧普悉照 尔乃应佛识
尔时如来说此偈已。忽然不现。即时在会十一那术诸众生。悉得平等空慧之观。复有无量众生天龙鬼神。闻说此法。皆发无上正真道意◎
菩萨璎珞经◎诸佛劝助品第七
尔时世尊自升无畏座。放舌相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及照十方无央数恒沙诸佛国土。及十方恒沙地狱畜生饿鬼。乃至十方虚空众生悉见光明。尔时世尊。放无央数亿百千光明。彼彼众生自相谓言。从久远以来。未曾见此微妙光明。亦非星辰日月天子有此光明。甚奇甚特。未曾所闻未曾所见。尔时十方诸国众生各生此念。将不有佛出现于世。尔时世尊。即知十方众生心中所念。现诸光明皆有化佛。一一化佛。皆有无央数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所谓说法者。无形相法。无言教法。无生无老无病死法。有后闻此音。诸不睹光见形色者。皆闻如来说法音响空慧法慧说无著心。尔时世尊。告诸来会四部众曰。汝等颇见此舌相光明不思议法。普至十方无央数恒沙刹土。悉照无量众生之类。及诸化佛而说法言。汝等众生为见不乎。时诸神通菩萨大士。皆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等悉见。诸在凡夫着欲众生。复自陈说前白佛言。我等世尊。虽见光明。不知此光是何瑞应。尔时世尊。知彼众生心中所念。欲去狐疑不着妄想。便告软首菩萨摩诃萨曰。如来至真成无上等正觉。身黄金色圆光七尺。声如羯毗鸟柔软无瑕。众相严身。皆由过去无央数劫。积福行善众德具足。不犯口过。所说言教无有增减。故使如来至真等正觉。今得十四舌相报法。一者言声至诚无欺。二者所说闻辄信解。三者口行不失根门。四者知时说法无阙。五者自乐演布禁戒。六者名句次第相应。七者大慈加被不舍施心。八者睹佛形像不怀疑滞。九者得佛神通而自游戏。十者已入法界不舍佛慧。十一者获无量慧无尽之藏。十二者佛意无形皆悉得入。十三者权慧无碍不见有度。十四者住诚谛慧人皆笃信。是谓十四舌相之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此十四舌相报者。便能放此无量光明。照诸十方诸佛刹土。皆由曩昔言无欺诈。佛复告软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执持讽诵此深法者。便获身相十无厌报。云何为十。如来至真等正觉。升于无畏座。先以平等观。摄意寂默。内自思惟。吾今在众为人中雄。今坐此座大有所济。复自思惟。众生之类不可思议。或在信地欲退转者。或在初地乃至六地欲退转者。宜且别置不在圣例。或复众生淫怒痴心缚着偏多。此亦别之不在圣例。或有众生。意崇豪贵不造德本。此亦舍置不在圣例。或有众生。无明心盛起憍慢行。此亦舍置不在圣例。或有众生。心解幻法观见如来此幻非佛。此亦舍置不在圣例。或有众生得世俗通。观佛神德与己无异。此亦舍置不在圣例。或有众生体性强记。不信如来总持之行。此亦舍置不在圣例。或有众生施心偏多。闻如来施与我何异。此亦舍置不在圣例。或有众生纯有戒心。闻如来戒与我何异。此亦舍置不在圣例。或有众生心恒慈忍。今世尊忍与我何异。此亦舍置不在圣例。或有众生所为精进。世尊精进与我何异。此亦舍置不在圣例。或有众生心乐禅行。世尊行禅与我何异。此亦舍置不在圣例。或有众生得世辩才。世尊说慧与我何异。此亦舍置不在圣例。或有众生偏有慈心。如来说慈与我何异。此亦舍置不在圣例。或有众生悲意不断。如来行悲与我何异。此亦舍置不在圣例。或有众生恒怀欢喜。如来欢喜与我何异。此亦舍置不在圣例。或有众生心恒放舍。如来放舍与我何异。此亦舍置不在圣例。或有众生心恒念空。如来行空与我何异。此亦舍置不在圣例。或有众生心不摸贸。如来无愿与我何异。此亦舍置不在圣例。或有众生不生想着。如来无想与我何异。此亦舍置不在此例。尔时世尊告软首菩萨。众生所处志趣不同。一切十方诸佛世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心念各异不同。或有欲界众生。娱乐五欲不舍五阴。此亦舍置不在圣例。或有众生。计色存怀内不着欲。此亦舍置不在圣例。或有众生愿乐无色。此亦舍置不在圣例。佛告软首菩萨曰。众生之类心识不同所行各异。所以然者。皆由颠倒卒不可寤。如我今日观众生类。知心所趣愿求何道。至十方界无数刹土。一一了知而不错谬。犹如士夫有目之者。躬自手执明月神珠。审然不惑无他余想。我今亦尔。分别众生神识本行之所趣也。或有众生。意一念顷一行二行。此亦舍置不在圣例。或有众生。一念之中具足众行。行亦无记。此亦舍置不在圣例。或有众生。有戒无施有施无戒。此亦舍置不在圣例。或有众生。具足六行不具六行。此亦舍置不在圣例。过去恒沙无数如来至真等正觉。先具三品后乃说法。正使将来。恒沙诸佛如来欲说法者。亦当具此三品妙行。云何为三。一者观众生念念念不同。二者诸佛庄严无畏道场。非声闻缘觉能建此场。三者本未闻法如来与说悉归空慧。是谓如来三品妙行。当说法时悉无缺减。尔时软首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三品妙行所建不同。尔时世尊报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今当为汝一一演说。何谓菩萨三品妙行。如来至真初入定意众相三昧。普为众生一会说法。如此等无央数众。心同一识所念亦同。闻说苦义非余法典。此则得入在如来例。又复族姓子。过去当来今现在佛。知彼众生心中所念。先从等觉乃成无上正法。然说有法不离想着。此亦不应在圣贤例。又复如来至真等正觉。先摄十意无乱想行。然后乃演深妙法藏。使众生类所闻言教寻得解了。云何为十。如来欲说法时。一向无碍悉观众生。为应何法…
《菩萨璎珞经三》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