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璎珞經》叁 ▪第3页
菩薩璎珞經卷第叁(一名現在報) /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此十叁億佛土。刹名廣勝。佛名妙迹。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在于大衆而說頌曰
覺生是幻法 不在深法要
道尚無名號 況空見言迹
諸外入內入 分別悉無有
無形不可見 乃應清淨慧
計欲不從心 亦複不著空
彼此無染著 逮成最正覺
愚惑未睹明 計從心識起
六法生六塵 由是起疑想
因識受此身 自然成四大
輪轉向五趣 不解空性法
如有一人念 自說染本無
身心俱生礙 豈達有無想
妙觀照叁世 示現說諸法
諸佛體妙教 不有亦不無
世苦由無明 平等空無猗
觀了等有無 故謂平等慧
有時識有無 此非如來慧
不染彼此者 心平如響應
八道盡苦原 八解洗心塵
八響悉歸虛 八慧不起生
自離複離彼 中間無有礙
隨識所染著 是謂平等慧
人本在虛空 染識叁有道
唐自著塵勞 不入本無際
本從初發意 不減空性慧
由複經無量 後乃獲此定
吾解衆會心 離識欲求空
何不自念識 內空外亦然
如法法無相 慧見亦複然
念定除去亂 是謂平等慧
此身悉歸空 永寂無起滅
如來普弘誓 濟此群萌類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忽然不現。西北去此五十四億江河沙數諸佛國土。刹名柔順。佛名衆相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在于衆會而作頌曰
如我觀空行 一意無高下
有無是非心 皆由生死起
欲求佛深藏 究盡諸行本
未曾能究暢 如來神慧通
如有一士夫 從劫複至劫
如是億百千 其數不增減
彼人諸根具 六情不缺減
欲聞如來慧 未便卒果獲
況複初發意 欲至平等慧
但自轉有損 無益于道法
要修大慈悲 權慧自防衛
堅固無畏誓 然後乃降心
設複遊世界 欲供養諸佛
不起所造功 自然應聖行
如來十力聖 降伏諸邪見
忍知無我想 故得人中尊
了法住不住 不見功德行
盡生更不受 是世雄境界
欲成衆相好 不斷諸善本
滅意不起想 是謂平等慧
我觀衆生類 時空不自知
是故數疲勞 不入永寂處
欲速行道果 衆德莊嚴身
但念斷心本 雲何起狐疑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忽然不現上方去此無數佛土盡衆生界刹名回轉。佛名音響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在彼大衆而說頌曰
虛空無形識 不有彼此岸
不見有衆生 況有遊法界
現在求道者 遊空求于空
不淨已識者 複求外空爲
愍念此等人 意不解聖慧
思惟此慧觀 亦獲無常道
今受叁界身 通慧自分別
定識無形想 種斷爲道意
人自思惟識 四大爲窠窟
正使在外空 不異于四大
但今未得慧 未了內外情
此等可慈愍 衆祐不尤責
丈夫無等倫 行過無想定
是謂諸佛法 迷惑自計我
本無起盡法 究竟悉清淨
梵行終竟淨 不生叁世念
前說非今說 念念自變易
以此可爲證 何故生狐疑
我既不自稱 權假爲凡人
思惟此四大 識法爲何從
宣說過去法 無形不可見
雖有未來識 亦未受四大
現在爲二品 今爲一一說
各各莫懷疑 于此平等慧
分別過去識 死者非今形
此識不腐敗 爲稱過去識
設識今現住 四大因緣合
此識恒不變 複稱識現在
且複舍現在 未來未有生
彼識亦非今 何由稱叁世
識性恒自住 無去今現在
欲求識根本 窠窟何所在
如來無等智 乃達識本無
空性恬然一 勿複有疑想
欲成等正覺 不染想著行
悉知無識性 故號平等慧
爾時如來說此偈已忽然不現。下方去此十一恒沙。刹名無減。佛名普願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佛世尊。在于彼會而說頌曰
十方諸佛集 平等無有二
盡說于空定 寂然無有行
衆生有常想 謂爲空有限
達本無染汙 是謂悉歸空
不施心縛著 以失本願行
遂生誹謗業 無佛法聖衆
如來戒德身 清淨無瑕疵
已度未度者 叁世無觀想
空識自有名 自生自然滅
此生非空識 識滅亦複然
由彼不達本 流馳求識相
假空名爲識 空識豈有異
身相猶無形 生一複一生
但爲愚惑人 起識有若幹
衆智成法體 相好自嚴身
身滅智歸空 複可言有識
推尋無叁世 無識無四大
乃得遊法界 知有亦不有
諸佛無量智 權現無增減
以此無識形 遍遊諸佛刹
此疑久已有 非汝我亦爾
通慧普悉照 爾乃應佛識
爾時如來說此偈已。忽然不現。即時在會十一那術諸衆生。悉得平等空慧之觀。複有無量衆生天龍鬼神。聞說此法。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菩薩璎珞經◎諸佛勸助品第七
爾時世尊自升無畏座。放舌相光明。普照叁千大千世界。及照十方無央數恒沙諸佛國土。及十方恒沙地獄畜生餓鬼。乃至十方虛空衆生悉見光明。爾時世尊。放無央數億百千光明。彼彼衆生自相謂言。從久遠以來。未曾見此微妙光明。亦非星辰日月天子有此光明。甚奇甚特。未曾所聞未曾所見。爾時十方諸國衆生各生此念。將不有佛出現于世。爾時世尊。即知十方衆生心中所念。現諸光明皆有化佛。一一化佛。皆有無央數衆。前後圍繞而爲說法。所謂說法者。無形相法。無言教法。無生無老無病死法。有後聞此音。諸不睹光見形色者。皆聞如來說法音響空慧法慧說無著心。爾時世尊。告諸來會四部衆曰。汝等頗見此舌相光明不思議法。普至十方無央數恒沙刹土。悉照無量衆生之類。及諸化佛而說法言。汝等衆生爲見不乎。時諸神通菩薩大士。皆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等悉見。諸在凡夫著欲衆生。複自陳說前白佛言。我等世尊。雖見光明。不知此光是何瑞應。爾時世尊。知彼衆生心中所念。欲去狐疑不著妄想。便告軟首菩薩摩诃薩曰。如來至真成無上等正覺。身黃金色圓光七尺。聲如羯毗鳥柔軟無瑕。衆相嚴身。皆由過去無央數劫。積福行善衆德具足。不犯口過。所說言教無有增減。故使如來至真等正覺。今得十四舌相報法。一者言聲至誠無欺。二者所說聞辄信解。叁者口行不失根門。四者知時說法無阙。五者自樂演布禁戒。六者名句次第相應。七者大慈加被不舍施心。八者睹佛形像不懷疑滯。九者得佛神通而自遊戲。十者已入法界不舍佛慧。十一者獲無量慧無盡之藏。十二者佛意無形皆悉得入。十叁者權慧無礙不見有度。十四者住誠谛慧人皆笃信。是謂十四舌相之報。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此十四舌相報者。便能放此無量光明。照諸十方諸佛刹土。皆由曩昔言無欺詐。佛複告軟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執持諷誦此深法者。便獲身相十無厭報。雲何爲十。如來至真等正覺。升于無畏座。先以平等觀。攝意寂默。內自思惟。吾今在衆爲人中雄。今坐此座大有所濟。複自思惟。衆生之類不可思議。或在信地欲退轉者。或在初地乃至六地欲退轉者。宜且別置不在聖例。或複衆生淫怒癡心縛著偏多。此亦別之不在聖例。或有衆生。意崇豪貴不造德本。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衆生。無明心盛起憍慢行。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衆生。心解幻法觀見如來此幻非佛。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衆生得世俗通。觀佛神德與己無異。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衆生體性強記。不信如來總持之行。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衆生施心偏多。聞如來施與我何異。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衆生純有戒心。聞如來戒與我何異。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衆生心恒慈忍。今世尊忍與我何異。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衆生所爲精進。世尊精進與我何異。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衆生心樂禅行。世尊行禅與我何異。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衆生得世辯才。世尊說慧與我何異。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衆生偏有慈心。如來說慈與我何異。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衆生悲意不斷。如來行悲與我何異。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衆生恒懷歡喜。如來歡喜與我何異。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衆生心恒放舍。如來放舍與我何異。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衆生心恒念空。如來行空與我何異。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衆生心不摸貿。如來無願與我何異。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衆生不生想著。如來無想與我何異。此亦舍置不在此例。爾時世尊告軟首菩薩。衆生所處志趣不同。一切十方諸佛世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衆生心念各異不同。或有欲界衆生。娛樂五欲不舍五陰。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衆生。計色存懷內不著欲。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衆生願樂無色。此亦舍置不在聖例。佛告軟首菩薩曰。衆生之類心識不同所行各異。所以然者。皆由顛倒卒不可寤。如我今日觀衆生類。知心所趣願求何道。至十方界無數刹土。一一了知而不錯謬。猶如士夫有目之者。躬自手執明月神珠。審然不惑無他余想。我今亦爾。分別衆生神識本行之所趣也。或有衆生。意一念頃一行二行。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衆生。一念之中具足衆行。行亦無記。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衆生。有戒無施有施無戒。此亦舍置不在聖例。或有衆生。具足六行不具六行。此亦舍置不在聖例。過去恒沙無數如來至真等正覺。先具叁品後乃說法。正使將來。恒沙諸佛如來欲說法者。亦當具此叁品妙行。雲何爲叁。一者觀衆生念念念不同。二者諸佛莊嚴無畏道場。非聲聞緣覺能建此場。叁者本未聞法如來與說悉歸空慧。是謂如來叁品妙行。當說法時悉無缺減。爾時軟首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如來叁品妙行所建不同。爾時世尊報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今當爲汝一一演說。何謂菩薩叁品妙行。如來至真初入定意衆相叁昧。普爲衆生一會說法。如此等無央數衆。心同一識所念亦同。聞說苦義非余法典。此則得入在如來例。又複族姓子。過去當來今現在佛。知彼衆生心中所念。先從等覺乃成無上正法。然說有法不離想著。此亦不應在聖賢例。又複如來至真等正覺。先攝十意無亂想行。然後乃演深妙法藏。使衆生類所聞言教尋得解了。雲何爲十。如來欲說法時。一向無礙悉觀衆生。爲應何法…
《菩薩璎珞經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